品味葉嘉瑩先生書中所提到的“弱德之美”

何爲“弱德之美”?卜慶振老師爲我們點撥到:“弱德之美”並不是弱者之美,弱者並不值得讚美,“弱德”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外勢施壓力之下仍然能有所恪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這種品德自有它獨特的美。

在《唐宋詞十七講》中,除了之前介紹過的歐陽修,後面就剩下比較瞭解的蘇軾和辛棄疾了,他們的人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對於長久的報國執念,以及體恤人民的生存疾苦。之前也零零散散地看過一些他們生平軼事,儘管仕途屢遭挫折,依然有自己的堅持,並且在詩詞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相較於辛棄疾的報國無門,而蘇軾自己因爲不苟合於當時新舊兩黨,最終因詩文獲罪差點被殺,後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但九死一生之後還能寫出“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樣瀟灑、豪放的詩詞。雖與柳永合稱爲“豪蘇膩柳”,但與柳永的長於抒情相比,蘇軾文風沒有太多的兒女情長,他與同爲寄情山水的歐陽修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我覺得蘇軾活得要比歐陽修更通透、更坦然。

蘇軾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動盪中度過,這種動盪不是國家層面的,而是自身如猶過山車般的經歷,而一同被貶的秦觀因爲壓抑、悲涼的情緒導致英年早逝,蘇軾必定在某個時期痛苦過、掙扎過、糾結過、放任過,但他和南唐中後主不同,他能夠看得清自己的頹廢,在命運多舛的時刻,有一份透過心底的堅韌,有一份獨到的堅守。

這使他能夠讓作品從憂怨、憤恨中走出,有了詩歌一般的韻律,只有真正放下的人才哪怕身處險境也依然活得有趣,不僅文法超然,更被譽爲古來“喫貨”第一人。正如詩中有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有毒的,如果烹飪不當有性命之憂,很難想象當時的他是怎麼研究出“春喫河豚”這道菜的。

蘇軾的無憂無慮不是道破紅塵,而是對於自身的知足常樂,他對於國家、對於人民依舊懷有熱愛的。他救災扛旱,修橋築堤,甚至設立了病坊。他的能力無關乎官職高低,他的政治理想在山水的賞玩中,也在歷史更替的縮影中。

文中用大量筆墨來解讀《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其中有作者理想落空的悲哀,也有高遠飛揚的展望。再看《滿庭芳》,有苦悶、有留戀、有無奈,卻沒有一蹶不振。蘇軾不僅仕途坎坷,他寫得詞也不被當時的人所接納,他說“人生底事,來去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

豪放詞派的代表除了蘇軾,還有俠肝義膽的辛棄疾,但他的人生似乎更慘淡,入仕四十年,能稱得上快意恩仇的不過短短十幾年。從小浸染的家國思想,使他在敵人鐵騎踐踏之地拼出一條光明之路,而面對叛徒的出賣,他冒險殺入敵營。儘管二十多年賦閒在家,可一旦被起用,他總要有所作爲的。面對南宋朝廷的刁難,他用自身的能力平寇減賦、積糧救災,組建飛虎軍收復失地。

比起蘇軾的理想情懷,他更想把這種志氣付諸行動,於是幾乎每次遭遇彈劾皆因如此,但他直到晚年依然未曾有一絲安逸之心。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作者借失去同伴的孤獨鴻雁來表達無人賞識的悲切。他本對“求田問舍”倍感羞恥可在一次次罷黜在家時,還是置田蓋房,在撰寫的《上梁文》中提到“直使便爲江海客,也應憂國願年豐”。結合當時所處的環境,他受到的壓力是消極的、是悲觀的,但總會以滿腔的抱負支撐他前進,激勵他拼搏。

最能看出委婉的《摸魚兒》,依然能找到“壯歲旌旗擁萬夫”這樣激盪果敢的詞句,“春且住”既是懷春,又時對自己年歲的遺憾。“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峨眉曾有人妒。”託物言志、報國無門的想法在這裏一次次被強化。看似抒情話意,卻給我們道出了弱者之殤,但辛棄疾並不甘心趨於弱者形象,他要活出屬於自己的偉岸。哪怕如流星般短暫,也要奮力去征戰。

作爲文人墨客,他多了一些果敢從容;作爲官僚將領,他又少一些自負與妒忌。持續終生是未盡的事業,而留給我們的是典故林立的佳作。作爲後來人,我並不能對他的經歷感同身受,但我想試着可以從詩詞中揣測一二。他的故事富有傳奇色彩,或許流傳下來的詩詞纔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葉嘉瑩先生說,辛棄疾的豪放,不單是寫兩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真“能感之”、“能寫之”,是用生命去寫他的詩篇,用生活去實踐他的詩篇的。是的,正因屢經失意,才顯弱德之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