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叶嘉莹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弱德之美”

何为“弱德之美”?卜庆振老师为我们点拨到:“弱德之美”并不是弱者之美,弱者并不值得赞美,“弱德”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外势施压力之下仍然能有所恪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除了之前介绍过的欧阳修,后面就剩下比较了解的苏轼和辛弃疾了,他们的人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于长久的报国执念,以及体恤人民的生存疾苦。之前也零零散散地看过一些他们生平轶事,尽管仕途屡遭挫折,依然有自己的坚持,并且在诗词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相较于辛弃疾的报国无门,而苏轼自己因为不苟合于当时新旧两党,最终因诗文获罪差点被杀,后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但九死一生之后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潇洒、豪放的诗词。虽与柳永合称为“豪苏腻柳”,但与柳永的长于抒情相比,苏轼文风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他与同为寄情山水的欧阳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觉得苏轼活得要比欧阳修更通透、更坦然。

苏轼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动荡中度过,这种动荡不是国家层面的,而是自身如犹过山车般的经历,而一同被贬的秦观因为压抑、悲凉的情绪导致英年早逝,苏轼必定在某个时期痛苦过、挣扎过、纠结过、放任过,但他和南唐中后主不同,他能够看得清自己的颓废,在命运多舛的时刻,有一份透过心底的坚韧,有一份独到的坚守。

这使他能够让作品从忧怨、愤恨中走出,有了诗歌一般的韵律,只有真正放下的人才哪怕身处险境也依然活得有趣,不仅文法超然,更被誉为古来“吃货”第一人。正如诗中有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是有毒的,如果烹饪不当有性命之忧,很难想象当时的他是怎么研究出“春吃河豚”这道菜的。

苏轼的无忧无虑不是道破红尘,而是对于自身的知足常乐,他对于国家、对于人民依旧怀有热爱的。他救灾扛旱,修桥筑堤,甚至设立了病坊。他的能力无关乎官职高低,他的政治理想在山水的赏玩中,也在历史更替的缩影中。

文中用大量笔墨来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其中有作者理想落空的悲哀,也有高远飞扬的展望。再看《满庭芳》,有苦闷、有留恋、有无奈,却没有一蹶不振。苏轼不仅仕途坎坷,他写得词也不被当时的人所接纳,他说“人生底事,来去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豪放词派的代表除了苏轼,还有侠肝义胆的辛弃疾,但他的人生似乎更惨淡,入仕四十年,能称得上快意恩仇的不过短短十几年。从小浸染的家国思想,使他在敌人铁骑践踏之地拼出一条光明之路,而面对叛徒的出卖,他冒险杀入敌营。尽管二十多年赋闲在家,可一旦被起用,他总要有所作为的。面对南宋朝廷的刁难,他用自身的能力平寇减赋、积粮救灾,组建飞虎军收复失地。

比起苏轼的理想情怀,他更想把这种志气付诸行动,于是几乎每次遭遇弹劾皆因如此,但他直到晚年依然未曾有一丝安逸之心。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借失去同伴的孤独鸿雁来表达无人赏识的悲切。他本对“求田问舍”倍感羞耻可在一次次罢黜在家时,还是置田盖房,在撰写的《上梁文》中提到“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受到的压力是消极的、是悲观的,但总会以满腔的抱负支撑他前进,激励他拼搏。

最能看出委婉的《摸鱼儿》,依然能找到“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激荡果敢的词句,“春且住”既是怀春,又时对自己年岁的遗憾。“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托物言志、报国无门的想法在这里一次次被强化。看似抒情话意,却给我们道出了弱者之殇,但辛弃疾并不甘心趋于弱者形象,他要活出属于自己的伟岸。哪怕如流星般短暂,也要奋力去征战。

作为文人墨客,他多了一些果敢从容;作为官僚将领,他又少一些自负与妒忌。持续终生是未尽的事业,而留给我们的是典故林立的佳作。作为后来人,我并不能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但我想试着可以从诗词中揣测一二。他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或许流传下来的诗词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叶嘉莹先生说,辛弃疾的豪放,不单是写两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真“能感之”、“能写之”,是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的。是的,正因屡经失意,才显弱德之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