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六(3)班12.13

              不能忘卻的紀念

      早上的升旗儀式中,學校第一次下了半旗。這是12·1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孩子們看到國旗升下來又降下去,有的心下了然,默默垂下頭;有的懵懵懂懂,只以爲是國旗壞了,兀自嘻嘻哈哈,直到看到我和張老師怒目而視,這才眼觀鼻鼻觀心,假裝無事發生。

      我難得享受一年不做班主任的清閒,但學生的德育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所以,不管張老師今天講不講公祭日,明天開不開班會,我都要留出今天一節晚託,不講作業,我們講歷史。

      “早上升旗儀式聽了嗎?今天是什麼日子?”

      孩子們一愣,緊接着,有人搶着答,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不,我們在紀念的,是遇難者同胞,而不是大屠殺這個事件。所以,請記住它的稱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好多年之前,我就知道張純如,下載了她的書,卻每每不敢翻閱。今天聽國旗下講話裏,王大隊又提到這本書,我終於鼓起勇氣翻看。這是一本不忍被翻閱的書,因爲它太真實,因爲它的每一個字,都浸透着曾經的血和淚。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一位歷史學家曾經估算,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殺的罹難者手牽手站在一起,這一隊伍可以從南京綿延到杭州,總距離長達200英里左右。他們身上的血液總重量可達1200噸,他們的屍體則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

      僅僅南京(中國的一座城市而已)的死亡人數就超過一些歐洲國家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平民傷亡總數(英國61000人,法國108000人,比利時101000人,荷蘭242000人)。

      我在這本書其中一章的評論裏,看到素不相識的人的留言:

      “幼時只覺長輩對於日本的態度過於偏激,可隨着年歲增長,我對那段歷史愈發瞭解,就如同一塊血痂慢慢揭開,我愈發痛楚。這不只是一個數字,這是成千上萬個家庭被摧毀,這是無數條鮮活的生命被殘忍的剝奪,這是可怖的軍國主義扭曲的心。今年是日本投降的第76年,日本仍未對自己慘無人道的罪行表示歉意。我們幾萬萬同胞拋頭顱灑熱血方挽救民族危亡,後人理應以史爲鑑,而非“原諒”。再度請求國家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教育,倘若今日你不將這血淋淋的歷史鋪開來講,明日他們就會理解爲弱肉強食,明日他們就會爲‘愛豆’辯解‘大部分中國人都不知道靖國神社’。你把孩子當成只是孩子,那他們永遠只能是孩子。不敢忘、不能忘、不原諒。”

      我給孩子們唸完這段評論,再問他們:“十年後,二十年後,就是你們的時代。那,你要拿什麼去成爲中國的脊樑?怎樣繼續讓國家不受外侮,繁榮昌盛?”

      當下,只有學習。本來很鬧騰的孩子們安靜下來,低頭看書,做着明天魯迅單元的預習,課堂罕見的寂靜無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