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筆:《自愈,成年人崩潰自救指南》

書名:《自愈:成年人崩潰自救指南》

作者:菲爾·施圖茨

推薦語:

在許多大型社交平臺上,我們也總能看到一些迷茫大學生的求助帖,比如: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一直不感興趣,畢業後我還要從事相關工作嗎、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職業、父母希望我從事公務員、教師這類更穩定的工作,我該怎麼選等等。


透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之所以一些人會有如此糾結的情緒,是因爲心裏一直有個小人在喊:“我不喜歡!”


可人生在世,不喜歡的事情太多了,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就相當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沒有人會願意主動找虐,但當你選擇逃避一些不喜歡的事情時,同時也意味着人生的可能性減少了。


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喜歡逃避生活中所有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寧願將生活限制在一個嚴重影響我們有所收穫的舒適圈裏。


其實,直面痛苦不可怕,就像尼采說的:“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如何化痛苦爲動力,積極行動”。


別讓痛苦限制人生的無限可能


作者曾經遇到過一位充滿矛盾的諮詢者文尼,他是一名擁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脫口秀演員,卻始終只能混跡於小型俱樂部。是他工作的十幾年沒有機會嗎?


當然不是,他的經紀人一直竭盡全力爲他在更大的俱樂部、脫口秀節目和情景喜劇中謀求一席之地。


儘管這些機會競爭激烈,但文尼還是很有優勢的,因爲他非常有趣。但問題在於他不停地破壞經紀人的努力。


有一次,經紀人安排他和一家在業內呼風喚雨的大型俱樂部的老闆見面,他卻沒有出現,甚至也沒有打電話去解釋原因或者重新安排見面時間。作者問他爲什麼沒有赴約,文尼卻說:“因爲我不肯早起。”


還有一次,文尼的經紀人想盡辦法讓他獲邀出席一場好萊塢宴會,在那兒他本有機會向爲電視情景喜劇選角的人美言幾句,結果他爛醉如泥、衣衫不整地出現,渾身散發着嘔吐物的氣味。


爲什麼文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搞砸自己的事業呢?在作者的再三追問下,文尼說出了原因,他討厭將自己的命運寄託在別人身上,比如面試、試鏡,甚至只是給可能對他的事業有幫助的人打個電話。這些情形都會讓他感到處於弱勢,容易受挫,所以他選擇逃避。


如果因爲討厭就選擇犧牲自己的事業,那麼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在生活中,也許你不一定會做出這樣的犧牲,但是爲了避免痛苦,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點什麼。比如,因爲無法忍受跑步的痛苦,就放棄對身材的追求;因爲討厭和人交往,就將自己縮在網絡世界裏。


爲什麼我們無法忍受痛苦


如果我們一年之內只需要規避一兩次痛苦,那不成問題。但對大多數人來說,規避痛苦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我們將自己隱藏在一堵看不見的牆後,不敢走出一步,因爲我們覺得痛苦就在牆外。這個安全空間就是所謂的“舒適圈”。


對大多數人來說,舒適圈不是一個物理空間,它是一種避免痛苦的生活方式。


文尼的舒適圈就是由讓他感到安全的環境構成的:一個小俱樂部,裏面有穩定的觀衆羣;一小羣高中時代的朋友,對他講出的每一個笑料都會發笑;還有一個不管他提什麼要求都永遠不離不棄的女友。他儘量避免做任何自我暴露的事,比如爲了獲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去試鏡,結交對自己事業有幫助的人,與一個有自己生活的女性交往。


想一想你的舒適圈是什麼?生活賦予了我們無數的可能性,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痛苦。如果不能忍受痛苦,就不算真正地活着。


有很多不同的例子:假如你害羞、不喜歡與人交往,那你就失去了集體意識帶來的活力;如果你有創造力卻不能承受批判,那你就無法向市場兜售你的創意;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但做不到與他人正面交鋒,那就沒有人願意跟着你幹。


爲什麼我們無法直面痛苦,走出舒適圈呢?作者認爲,這是因爲人們都受困於一種典型的現代弊病:對即時滿足的需要。


舒適圈讓我們當下感覺良好,誰還在乎未來纔會出現的後果呢?但後果終將來臨,還會帶來最深的痛苦,那就是讓你意識到你浪費了生命。


扭轉乾坤的工具——“逆轉渴望”


那我們怎麼做才能克服自己對即時滿足的需要呢?


作者經過一番探索後,發現了一種可以訓練人渴望痛苦的工具——“逆轉渴望”,它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圈直面痛苦。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想象一個正在逃避的事情,比如一通遲遲拖着不願意撥出的電話、一個難以應付的項目等等,想象這件事給你帶來的痛苦,比如焦慮、不安、暴躁。


然後我們要忘掉所逃避的事情,專注於痛苦本身,就是那些負面的情緒。將你面前出現的痛苦看成一團雲,在內心默默地朝它吶喊:“來吧!”感受一種對痛苦的強烈渴望,讓它將你帶入這團雲。


接着,在你保持前行的過程中,再無聲地吶喊:“我愛痛苦!”深入那片籠罩着你的痛苦中去。


最後,你會感到那團雲將你吐了出來,並在你身後合上了。此刻你要在內心堅定地告訴自己:“痛苦讓我自由!”當你離開那團雲時,會感受到自己往前進了一步。


這聽起來有些抽象,你也許會疑惑這樣做就可以走出舒適圈了嗎?這也太簡單了。


作者認爲,當我們定期使用“逆轉渴望”,就能發現一個關於痛苦的祕密,即痛苦不是絕對的。你對痛苦的感受,會根據你做出的反應而改變。


這就是“逆轉渴望”最關鍵的步驟,它會讓你持續向痛苦邁進。你渴望痛苦並非因爲你是受虐狂,而是因爲你可以嚇退它。當你每次都有信心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掌控了自己對痛苦的恐懼心理。


當然,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把痛苦想象得越極端越好。比如,出現最壞的結果,你的感覺會是什麼?臺下觀衆朝你的演講時喝倒彩、你的伴侶在架吵到一半的時候離家出走等。


如果你能掌控最壞的情形,那一切都會變得簡單。痛苦越是劇烈,你越是積極地迎接痛苦,你就會創造越多的能量。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二戰期間,他先後被關押在四所納粹集中營,在那些地方,他的母親、父親、兄弟、妻子都被殺害,但他拒絕放棄,成了一名集中營醫生。


在這個崗位上,他拼盡全力幫助集中營戰俘保持心理復原力。和他一樣,那些戰俘都失去了一切,包括活下去的理由。他將自己對苦難的迴應進行總結,寫成了一本書,也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主張,儘管死亡集中營裏的生活暗無天日,但它仍然代表着“機遇和挑戰”,“人們可以選擇從這些經歷中贏得勝利,讓生活取得內在的成功,也可以忽略這些機遇,依舊單調乏味地活着”。


“正是這種異常艱難的外部環境賦予了人們在精神上不斷成長、超越自我的機會。”也就是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讓不那麼強壯的戰俘比身強體壯的戰俘更容易熬過集中營的生活。


要知道,英雄只存在於電影裏,真正的勇氣往往也會出現在和我們有着相同恐懼的普通人身上。當你學會使用“逆轉渴望”,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不喜歡,你就會發現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