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東北師大張向葵教授談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

何爲心理發展?張教授在講座中談到“是指個體從受孕到死亡的過程中,連續性與系統性的變化”,這裏面有兩個關鍵詞“連續性”和“系統性”告訴我們在生命發展過程中有一定的規律性,有一個連續遞進、循環發展的過程。

一、兒童心理發展

張教授在這堂課中所談到的一些觀點,我覺得與當下的教育急迫功利的教育形勢是有很大出入的,她說“一旦生理上有完成這個動作的準備,訓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期訓練對結果並無多大作用”,我對這句話是有深刻認識的,一直以來並不提倡讓學生接受與學齡段並不匹配的事情,本該在玩耍的年紀過早地接受高強度的知識訓練,不僅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毫無益處,反而加劇了他們對於學習的恐懼。

學習是個體通過情感、思想和行爲產生了相對持久的變化,通常獲取書面知識、鞏固應試成績只是狹義上的理解。在學習的理論模型中,我看到兒童的學習受到外部評價的影響,這可以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產生深入學習的慾望與力量。

無限制的表揚與獎勵,對於學習本身並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學習是個體獨有的任務,它是要遵循規則的,是存在一份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雖然我們也在倡導在家庭教育當中鼓勵陪伴、榜樣引導,但歸結於孩子內在的發展是需要他們自己去完成與昇華的,我們作爲家長不能替代他們去經歷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磨難與挫折。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人的認知發展要經歷四個階段:

0—3歲,爲感知運動階段。建立與家人良好的依戀關係,從而引申出對於這個世界的信任是在這個階段的工作重心,當然前提是家庭關係需要極強的穩定性。

3—7歲,爲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會使用象徵性符號思維,內部表徵增多,喜歡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是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關鍵時期,要適當開發創造符合兒童成長規律的象徵性遊戲,從而引導爲創造性語言發展。

7—11歲,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經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但仍然需要具體事務的支持,兒童還不能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對於規則的遵守還比較刻板。

11歲—成年,形式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並且能夠發展命題之間的關係,運用“假設——演繹”推理,具有了系統思維能力,對於他人的關注能夠察覺,同時對於規則也能夠靈活運用。

二、青少年心理發展

對於青少年的定義,張教授在講座中提到“初中生處於少年期,高中生處於青年初期”,簡而言之,青少年囊括了整個中學階段。由於這個階段處在身心發育的第二高峯期,親子關係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因爲學業問題造成的矛盾與衝突,如果處理不好將直接增加後期的溝通與維護成本。不能片面杜絕青春期學習與交往的自由,我在張教授的視頻中找到了影響青少年煩惱的普遍原因。

一方面來源於兒童生理成熟對於心理的影響,隨着第一特徵逐漸成熟,第二特徵也開始出現,兒童對於性知識的缺乏,導致不能正確處理與異性交往的分寸,懵懂情愫得不到舒展,很容易引起性焦慮、恐懼,是導致未成年人性犯罪攀升的主要內因。

另一方面來源於心理發展過程產生的矛盾,比如說:想要獨立,卻在某些方面不得不依賴家庭;想要有自己的封閉空間,卻有需要家人的開放陪伴;想要樹立勇敢與高傲的形象,但基於家庭、性格形成的自卑、怯懦的內心又時刻受到影響;時而懷念童年時的無憂無慮,時而嚮往成年的自在獨立。

還有思維品質中原有的矛盾繼續擴大。對於傳統觀念的思維活動有了自己的批判主張,又要在現實生活中依靠富有美好的設計。要小心這個階段出現的自我幻想,個體行爲意識的盲目崇拜與過度自信,是抑鬱症開始的預兆。當現實與想象出現嚴重差距,對自我的否決與懷疑,成爲精神世界備受折磨的主宰。兒童如何把握自由與平等、權利與地位之間的平衡點,是這個時期急需要我們巧妙介入、善加引導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