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年——致敬青春最後一頁

這是一篇一年只可寫一次的文章。對我而言它並不意味着歡樂,也不意味着痛苦,它更像是一種憂患意識的存在。從我學會寫這種文字開始,這種憂患意識便如影隨形,如今已是第三個年頭了。

記得,去年年末的最後一晚,我趁着夜色去加油站加油,當排到我時卻被告知我要加的油沒了,那一刻我竟覺得有些難過,雖然工作人員告訴我說,明天可以加,但明天可就是明年了呀。爲什麼2020年的油,需要2021年加?!也許他是忘掉了明天就是明年,也許他知道明天就是明年,但他卻把它看作是無數個明天裏的一個。或許,在他生命裏早已不再有年和天的區別。於我而言,何嘗不也如此呢。

2020年的油,需要2021年加。這句潛藏在我腦海裏的臺詞,我記了一整年(雖然還差幾天)。現在被我拎出來,寫到這裏,突然更覺它是昨日才發生的事,而非昨年。可見,年和天的差距有時就是這麼的微小,尤其是當它們都被冠以“昨”或“明”時。雖然,我不知道這句潛藏在我腦海裏的詞是否意味着什麼,但我還是在這近乎一整年的時間裏加了我能加的所有油。生活仍舊是平淡到無奇,生命仍舊是樸實到無華,但我的內心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顯平靜和安寧。何故?我思量過了,我的青春在消逝。

有時,人的成長猶如鷹擊長空,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它已經飛過;有時,人的成長也伴隨着後知後覺,猶如是一次徹底頓悟後的再理解。而我,當然也不能例外。今年,可算是我遍歷青春的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年。“青春常在,生命不駐。”——這是我成長的又一次頓悟。今年,我最顯著的一點變化莫過於對兒時很多的愛都說了不愛或是再也不見。比如,我打小就愛喫的雪糕、冰激凌,我曾爲買它還是買書艱難地抉擇過,也曾爲一天到底該喫多少痛苦地糾結過。再比如,我兒時最愛買的糖葫蘆,現如今卻沒有任何的慾念,連想它一下都覺得是浪費時間。記得小時候媽媽總說,“這有啥好喫的?!”現如今我也開始這麼覺得了,它到底有啥好喫的?!

曾幾何時,我勸諫母親,不要惜財,想喫啥就買啥,不然等你到了不想喫的時候就會覺得遺憾。現如今,這話果真應驗了,但卻發生在了我的身上……

要說高興,也不是沒有,最讓我高興的莫過於我對書的熱愛相比以往更加濃烈了些。這一年,我看了很多的書,但也忘了很多的書。以前,一次讀一本書都會覺得累,現在,一次連讀三本也不覺有礙;早晨讀一本,中午讀一本,晚上再讀一本。這期間我讀得最久的莫過於《追憶似水年華》,和它同時讀的其餘兩本我幾乎連名字都記不得了,它卻仍處於“未完待讀”的狀態。好在,我終究還是讀完了它。

你以爲這就完了嗎?不,這纔是開始。每當我讀到一本感覺快要讀不下去的書時,它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並附有一段文字:《追憶似水年華》都讀過了,還有什麼是你讀不下去的呢?!頃刻間,那些原本讀不下去或是不想讀下去的文字又猛然地活躍了起來。於是乎,我不由得感慨道:讀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讀過什麼。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剛好讀完了《復活》,《靜靜地頓河》還差一半,《戰爭與和平》纔開始。關於《復活》我只總結出兩個字來——救贖。想到這兩個字時我又聯想到了十多年前曾看過的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屬實說,電影當時並沒看懂,但這本書我貌似懂了,猶如我曾看過的《安娜·卡列尼娜》。

關於讀書這個話題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愛的人恆愛,厭的人恆厭。愛讀書的人大概會分爲兩種。一種是真愛讀書的人,從小就受薰陶,從小就愛。還有一種是窮人。窮人之所以愛讀書是因爲有一句真理擺在那裏——知識能改變命運,讀書是唯一的捷徑。所以,在過去的很多年裏,我們都能看到“寒門出貴子”的勵志故事。雖然我也出生於寒門卻與“貴子”無緣。現在之所以愛讀書,是因爲我認爲讀書是最低成本的“社交”。總歸,還是因爲窮。

回顧我即將落幕的2021年,以及即將退守到我記憶裏的青春十年,這一頁我算是翻到頭了。曾幾何時,我總在說“狼來了”,這一次狼真的來了。曾以爲我會在這一時刻有很多話要說,現在看來,我最多的仍是無言。一個人學會了沉默,也就懶得再去開口了,猶如我最近總能喫到的葡萄,一定要無籽無皮的,不然真的很累很繁瑣。世人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說的的確在理。

在沒寫這篇文章之前,我思緒繁複,猶如暗夜裏的星空,星宿萬點。在我開始動手寫它之時,卻有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之感。何故?我再次思量過了——我的青春在消逝,我的淚眼在婆娑,我的生命在逆旅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