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與哀傷處理

      生活需要儀式感!

      習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儀式感的具體體現。對任何一對新婚夫妻來說,去登記結婚和舉辦婚禮慶典都非常重要,一個是法制文明的必然要求,另外一個是習俗,是千年的傳承。在很多老百姓心目當中,後者比前者還重要。原因就在於儀式感!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婚禮慶典是萬萬不可少的。沒有婚禮慶典,只是悄麼聲息地將兩人的生活物品歸攏在一起過日子,總讓人覺得不是那麼回事。而有了儀式感,昨天還是張家女兒,第二天就可以迅速切換到李家媳婦,順理成章,沒有任何違和感。也就是說,儀式感可以讓一個女性的角色切換來得自然,能幫助她快速適應新角色。

      喜如此,悲亦然。婚喪嫁娶各種習俗在現代社會依然需要重視,它背後的心理功能不容忽視。

      二十多年前遇到過一個個案,一個壯年男子,工作體面,生活無憂。唯一讓他苦惱的是,每年到了某月他就會心臟不舒服,過了那個月又會莫名康復。後來才找到原因,N年前,他還在部隊服役,突然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父親走得早,母親拉扯着好幾個孩子長大,作爲老幺,他和母親的感情最深。他立馬向部隊領導請假回家,那時候交通不便,他緊趕慢趕,卻沒有趕上母親的告別儀式。憋了一路的悲傷痛苦,因爲缺少儀式感,生生地被憋了回去。也就是說,他的哀傷沒有得到表達和處理。這也難怪,後來的N年,每每到了母親的忌日前後,他就會胸悶氣短。此時,諮詢師一般會採用表演或空椅子技術,讓來訪者復現當年的情境,將未曾表達的情緒情感盡情地表達出來。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我向來以爲,男人比女人壽命短,與男人在文化中不被鼓勵表達情緒情感有關,憋回去的負面情緒就像毒藥一樣侵蝕着他的身體。而女人是被鼓勵表達情緒情感的!客家人嫁女兒,就能看到女兒在出嫁前,守在母親前哭別離。同樣的,我們那仍然保留哭喪的習俗,一些女人知曉父母離世時,她從自己家門口放聲大哭到孃家,沿途完全不顧路人的側目,哭得驚天動地。其實,哀傷處理得越充分,分離之痛就會處理得越乾淨。

      最近一些年,諮詢了太多孩子因爲哀傷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導致落下心理疾病的案例。孩子的感受往往更會被忽視,這些案例往往都是父母離世不被告知,不要說是最後一眼,甚至連告別儀式都不讓孩子參加。後續的哀傷處理儀式,逢七的日子、週年祭都不讓孩子參加,孩子的情緒情感就無處安放。憋出內傷真的存在!悲傷逆流成河!心被痛苦擊得七零八碎!

      但願這篇文章能喚醒成人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情感,憋回去的情感對孩子的傷害遠勝於成人。

      敬畏傳統習俗,讓生活多一些儀式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