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烏托邦:療愈孩子

      最近看書多了,思考多了,寫的文字多了,隱隱心中有個想法,那就是是否可以構建一個具有療愈作用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讓我們的孩子身心都能得到療愈。而且是否可以藉助現代科技虛擬出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來呢?我對新事物向來遲鈍,但我相信藉助現代科技應該可以做到。

      二戰之後,東歐一些國家出現人口荒,於是國家鼓勵老百姓多生孩子。然而,家庭照顧不過來怎麼辦?當時,政府建了很多福利院來彌補家庭的養育不足。後來證明,這種類似養豬場一般的育兒方式是反人類的。在福利院待的時間越久,孩子的智力水平,以及社會性發展都很成問題。這一發現直接引發後來福利院的養育方式的改革,那就是在福利院內部構建虛擬家庭,比方說,一男一女保育員還有幾個孩子構成一個虛擬家庭,稱謂上有爸爸、媽媽和孩子。這一形式的出現,孩子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幅提升。記得,我們本科階段曾經去類似的國際兒童福利機構見習,班上有位女生看完之後愛心萌發,主動聯繫機構老師詢問,如果自己畢業後來這裏上班都有什麼要求?機構老師比較嚴肅地說,我們希望來這裏的女老師不結婚生子。當時,我聽聞這一消息非常不理解,或許對孩子而言,有點不近人情的要求是最好的。這一機構頗有點修道院的感覺,希望在這裏的老師把愛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

      再說說心理療愈,在諮詢室療愈的發生原理是一段新的客體關係起着療愈作用。通俗一點,就是一段持續、穩定、一致,充滿尊重、接納、理解、支持和愛的客體關係修復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比方說生活中的療愈,一個女生因爲幾段感情,逐漸形成一個想法“不敢相信愛情,不敢愛”,認知又影響行動,於是拒絕拓展親密關係。現實的療愈來自一個溫暖而又持續、穩定的愛她的男生,剛開始,由於前面的陰影,女生踟躕不前,甚至後來不斷試探男生的底線。然而,因爲男生持續、穩定、一致的愛,女孩兒不作了,心漸漸平復,終於相信愛情,接受愛情。

    這個女孩兒是幸運的,遇到真愛,還得到了療愈。

      我一再說,現代的心理治療出現不過百年左右。在此之前,療愈肯定也在發生。在這當下,沒有走進諮詢室的人,同樣也會有療愈發生。自然就引發我的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有療愈作用的課堂,如何構建一個有療愈作用的社羣,讓身在其中個體能得到療愈,倘若如此,善莫大焉!

    我之前一直是一個相對消極的人,覺得這一想法落地難度很大,幾乎不可能。然而,馬斯克之前的許多想法不都認爲是瘋子纔有的想法嗎?或許我這個想法可以稱之爲教育烏托邦。

    就像之前兩篇文章《教育,是有溫度的》,讓我看到了構建一個具有療愈作用的班級是有可能的。記得我之前也推薦過一本書《優化課堂中的依戀與學習:大腦神經可塑性帶來的啓示》,依戀源自心理學家鮑爾比、安斯沃斯等人的研究。自古心理、教育不分家,如果能將知識教育、人格成長完美結合在一起,還有比這更美的教育了嗎?這個時代期待一個教育界的埃隆·馬斯克,相信會產生奇蹟。

      再大膽一些,你可能會說,現實世界一個好老師難遇,怎麼可能去構建一個教育烏托邦,或許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心裏翻滾“不可能”,同時又用馬斯克鼓勵自己,哪怕有一點點希望就有可能變成現實。至少,我相信一個會學習的機器人,輸入一個優秀母親或者優秀班主任模式輔助父母或者老師,人機交互,肯定比一些毀人不倦的父母管用。

      哎!想到後面又再想,被人工智能淘汰的人類怎麼活?用高福利養着一羣人類寄生蟲?天天就是坐喫等死?還是像賈府的寶玉、黛玉、寶釵那樣生活?真要有那麼風雅也好。但願吧!會不會就像退休狀態。我沒有到退休年齡,無法想象自己的退休狀態,有點風雅估計就重拾書法愛好。真要那樣,社會分工就很有意思了。除了現有的社會運行機制,或許還有一套機制去管理機器人。再有一個,機器人會革命嗎?就像奴隸翻身鬧革命那樣。

      罷了罷了,不想了。天馬行空,交給年輕人吧!

劉啓輝,青島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暢銷書《學習好其實並不難》《其實你不懂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