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可是……

很久以前,對於留學,可見的壓力源於金錢;自從自己申請留學以後,開始瞭解,留學除了經濟負擔,還有雅思、各類文書材料準備、學歷認證、面試、簽證申請……;啓程後,發現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並不是階段性的過渡,而是一種從心理到生活一直在經歷的常態感受。那種感覺像乘坐那一班從國內飛往英國的航班,漫長、期待、不安、疲憊,但物理上的到達並沒有結束跨國的過渡,各種熟悉又陌生的情緒會在這一趟留學旅程中反覆爆發;入學後,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文化衝擊、生活習慣、經濟負擔爭先湧入,被這些撞得踉蹌還沒來得及站穩,新一波的疫情卻趕超聖誕的腳步,給整個英國罩上一層陰霾。

聖誕假期前,學校發了郵件,聖誕後是否能繼續線下教學待定,需要參看屆時的政府決策。昨天晚上在公寓羣裏看到公寓樓裏有學生檢測爲陽性,那一區學生被就地隔離的消息。今天早上在China Daily上讀到Boris政府在補選中慘敗,(注:“The so-called by-elections are often used by voters to punish the ruling party, but the scale of the Liberal Democrat victory will be taken as evidence of deep public dissatisfaction...Defeat will likely see more MPs filing letters of no-confidence in their leader, which could trigger an internal party vote to remove him.” 所謂的補選通常被選民用於懲罰執政黨,但自由民主黨的勝利將被視爲公衆強烈不滿的證據……這次慘敗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國會議員提交不信任函,這可能引發通過黨內投票罷免Boris。)

留學生的生活,尤其在疫情蔓延的當下,真的一言難盡。

上週,我母親問我,“到那邊一段時間了,你現在會覺得後悔嗎?”我說,“沒有。”

事實上,我沒有說實話。但也沒有說謊。前不久,我和幾個同學聊起眼下需要面對的各種壓力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我說,之後不管是出於經濟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如果我無法繼續學業,我會坦然地放棄。她們鼓勵我,讓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在來英國前,我也預想過這樣的情況,當時對於“放棄”這個選項的心態是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現在,面對這個選項,我的心態可以用四個字總結——順其自然。

其實,近一個月,我過得挺擰巴的。朋友問我近況,我都回復,“一言難盡,努力活着。”怎麼說呢?以前讀書的時候,學業和未來是全世界;工作之後,事業和奮鬥是全世界;留學開始,全世界被學業、事業、奮鬥、未來、疫情擠滿。於是,我突然看不到腳下的路了。

看不到路,我就駐足不前,感覺像卡在了虛無中,開始質疑一切存在的意義。而我每一次擰巴,較親近的幾個朋友就會遭殃,被我莫名其妙的話語炮轟。昨天,一朋友忍無可忍,深夜致電,一番訓誡。最後他說,“我們都在認真生活,但你在和生活較真。作爲朋友,你這樣會讓我感覺有負擔,因爲總在擔心會讓你失望。”

在此,向所有有同感的朋友道歉。

前不久,結識了一位學醫的同學。我們把一個當地的飯店錯認成了清真寺(別問我爲什麼,見到了,你就懂了。),於是,我問了他關於信仰的問題。因爲在他們國家,幾乎全民信教,所以我很好奇作爲醫學學生,他是怎麼看科學和信仰的。其實,在那之前他給我的印象是比較謹言,但他對信仰的解釋讓我頗受啓發。

他說,作爲學醫者,他堅信科學,但是,這個世界太複雜,有些事根本無法用科學解釋,這樣的時候,他就需要信仰。

我問他,“所以,之前你說的心懷希望,指的就是信仰在困境和黑暗中給你的力量嗎?”

他點頭,然後說,對於人生中的很多事,我們似乎都想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可是,那些所謂的答案或許根本不存在。信仰可以把複雜的世界變得簡單些,讓我們不必活得那麼累。

或許是想到在中國宗教信仰並不盛行,他接着說,“你可以把任何你想要相信的事物作爲自己的信仰,比如大自然。它也會給予你同樣的力量。”

以前,我相信“夢想”,所以我堅持到了現在。我眼下的擰巴或許就是因爲心裏那個曾經置放“夢想”的地方空了。朋友說得很對,人總需要相信着什麼,才能獲得力量繼續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