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不可缺少詩人之眼

(一)我到過你到過的世界

“你在看蘇格拉底?”詩人一邊說着,一邊接過我手中的書。

“是的,《蘇格拉底評傳》。”

“誰寫的?”

“色諾芬。”

“哦,色諾芬……”

無需多言,你到過的世界,詩人並不陌生。

(二)“嬰兒之眼”

這一節課的內容非常有意思,講的是“以詩人的眼睛重新認識世界”。

詩人試圖用“嬰兒之眼”來發現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即“消除自身心中的私慾雜念、偏見成見,去智忘知,迴歸本源”。

我想,這個世界是不能缺少詩人的。它們之於世界,就像一幅巨型拼圖中的一塊。我們可以藉助詩人獨特的視角,看到原本我們自己看不到的世界。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我還記得小M兩歲的時候,看到漂亮的晚霞,不經意地對着天空說了一句:“是誰把畫筆扔到天上了?”

他百無聊賴的時候,會說:“我躺在牀上等明天。”

到了上學的年紀,他能說出更有深度的話來:“你們這些成年人,就會辜負小孩的快樂,從來不會辜負作業。”

的確,如果父母認識不到孩童時代有多麼寶貴,他們很可能就會辜負了孩子,同時也辜負了上天賜予他們最接近真理的機會。

畢加索曾說,“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之後,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

由此可見,偉大的藝術家終其一生,都在試圖回到嬰兒的狀態。

(三)人人都可以寫詩嗎?

我想起前了幾年火過一陣的梨花詩,最具代表性的是趙麗華寫的《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喫的

對於詩這種文體,大家普遍沒有深入的瞭解,特別是形式自由的現代詩,對詩歌的形式和韻律都不做要求,於是人人都可以寫詩,甚至以爲一句話按下回車鍵就成了詩。這其實是對詩歌最大的誤解。

“詩是一種文學題材、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精神氣度。詩作爲一種途徑將我們拉回到本源的生活,是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己的親密接觸、是人回到自己的故鄉。以另類的、新奇的視角欣賞世界,油然而生的新奇感,陌生感令人不由得讚歎詩人就是聽到事物之本然的人。”

我讀現代詩,感覺總好像和詩人隔了一層,捉摸不透。評論家們太過強調留白,好像沒有了留白,詩歌就少了靈魂。也許只有詩人才能理解詩人,也許詩人也理解不了他們自己。

萬物皆可爲詩,人人皆可寫詩,但寫出一首好詩並不是人人皆可爲的事情。

詩人敢於把自己受傷的創面暴露在大自然中,他們需要這塊創面,因爲那裏最敏感,是距離世界本源最近的地方。

詩人也是人。只不過詩人的眼睛能留意秋毫,敢於去除時代的濾鏡。詩人的眼睛能變幻成大雁的眼睛、小狗的眼睛、樹葉的眼睛、星星的眼睛,乃至萬事萬物的眼睛。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爲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