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社會里當個“剋制”的窮人

文/z小祕祕

曾經,窮人即等同於沒有工作、無法通過勞作換取報酬的人。沒有工作,在這個社會里就沒有你的位置,那時候,是以“生產者”角色主導的生產者社會。如今,窮人則被定義爲是沒有消費能力的人,社會是以“消費者”角色參與的消費者社會。

但不變的是,兩者都是以“金錢”作爲衡量的標準。在鮑曼的《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闡明瞭什麼是生產者社會、消費者社會以及類型是如何發生的轉變。

01 生產者社會

在科技和技術尚未高度進步的時期,企業想要實現生產力的增長,就得投入更多的用以完成生產的勞動力(即員工、僱員)。越多的勞動力,就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但是,工廠和企業的規章制度、機械訓練對人們來說卻是一種束縛。

於是,企業爲了讓更多的人願意投身到工作中,創造出了工作倫理,其內容是:

①爲了維持生活並獲取快樂,每個人都必須做一些他人認同的有價值的事,並以之獲取回報;②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是可恥的——道義上來說愚蠢又有害。

言外之意就是,你要去工作以獲取金錢用以維持生活,如果你安於現狀,不願意去工作或者是沒有工作,那就是懶惰、不被認可和道德敗壞的。

在市場經濟和企業轉型的刺激下,勞動者人民從能主動、自主地把握工作類型轉變爲,在企業和工廠的安排、控制下去工作。受工作倫理的影響,勞動者沒有工作,那將是一項既沒有經濟來源也將是道德低下的事情。

工作倫理大力推崇工作,宣稱減少窮人。可實際上,勞動者除了到企業去工作之外別無選擇,因爲,他們根本就只有這一個選擇,要麼工作,要麼就是餓死

爲了體現勞動者之間的差別,以金錢報酬的多少進行區分。於是,誰擁有更多的金錢,就擁有更多的權力。

02 消費者社會

在工作中沒有選擇自由的人們,將自由的目光投向了消費市場。消費行爲不同於工作,人們可以進行自主評判和選擇,自由做出決定,人們曾失去的一切,現在強烈地吸引着他們。擁有更多的金錢,則就能進行更多的消費。同時,消費也促進了資本企業的資本增長。

總之,人們熱衷於這種“靈活、自由”的消費活動。生產者社會讓位於消費者社會

誰擁有更多的靈活性和自由度被認爲是成功人士的標誌。從個人行動、消費行爲和工作模式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固定的工作是無聊乏味的,工作必須得是有趣的、有意義和靈活的。因此, 工廠的固定工作模式漸漸受到了人們的排斥。

沒有工作不單單意味着失去經濟來源,在消費者社會里,更意味着致命的“無聊”,人們無所事事,無法利用這些時間,與新鮮刺激的幸福生活相去甚遠。

消費行爲能很好地解決無聊,同時又是個人靈活自由度的表現,所以,誰能進行更多的消費,則是新一代的上層人士

03 新窮人

如今,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要達到生產力的增長,可以不再依靠單純的人力勞動。一些可被機器代替的崗位逐漸消失,以前,人們沒有工作,只是暫時的(或出於個人原因等)的。

逐漸,人力資源比崗位需求要大得多,那些曾是暫時失業的人們變成了永久失業,成了“過剩”。他們不再創造任何的經濟價值,甚至反過來還會加大資產的消耗。

沒有工作,他們既不能生產獲取回報,更不能用回報進行消費了。最終就如同廢棄物

秩序和規範的約定、工作倫理的要求,反過來再次指責這批過剩的人口。規則早已制定,是你們自己主動選擇了成爲廢棄物,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你們理應爲自己的選擇進行買單。

文中有一個致命的發問:那麼,這些人的歸宿在哪裏呢?答案是,消失不見

在消費者社會里,沒有這些人的位置。

04 消費降級

在本書的最後,鮑曼給出了他的建議:

從工作倫理決定的以僱傭勞動爲中心,轉變爲人的地位和尊嚴決定的以基本權利、基本保障爲中心。

即呼籲人們不要只以“金錢”標準去衡量人的價值和道德標準(包括掙錢能力與花錢能力)。從實際層面去考慮,這種呼籲的最終實現固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卻未必是一朝一夕短期內能實現的。

因此,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在消費者社會鼓勵消費的情況下,實行消費降級,不盲目進行消費,理性消費,在金錢的花費和掙取上保持個人的平衡,當個“剋制”的窮人。

當然,人力過剩和崗位減少這個問題目前看來依舊是個無解,沒有了工作,人又如何能通過其他方式維持生活,又如何能進行最低保障的消費活動?

或許,鮑曼意在通過本書,讓人們更多地去思考在此環境下的生存與發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