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

每次看书或听书的时候,对于书中所讲的知识总是设想,在什么情况下用?可以怎么用?能够解决我的什么问题?早上一直在想的就是可以通过成长型思维来改变身边的人,无论是老公孩子还是学生。晚上此刻坐下来写的时候。回顾一天的事情,发现我又回到了原点,依然是带着固定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一直在学习尚学的软件,学习着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但今天接到的几个信息都让我深受打击。1.与我同时录课的老师告诉我,我们得市一等奖的机率很小,评选内幕太黑。市教育局倾向于给市里的老师,对于县级的老师给的可能性很小,去年6个一等奖只给了一个是我们县的。那么今年的一个名额有可能给外县,因为我们县去年已经给过了。2.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又打听了一下去年做评委的老师,听他那样说得市一的机会会非常小。3.又接到一个同学的电话,问我上次交的论文有没有送到市里去,说现在正在评选。且县里会把一部分的论文给截下来,不朝市里报送。想想我自从知道学校里把我的论文交上去之后就没有问事了,自认为县里边不会截我们的论文。一听到这样的消息之后,感觉到中国的学术界真的是个大染缸。如果连学问都需要依靠人际关系的话,那么我们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凭什么会产生有骨气的文人?

对于我这样,前些年只是教学,没有做教研。现在做教研的话,年龄段已经过了,一些优质课已经不占优势了,包括评教坛新星年龄也都已经过杠了,这让我看不到评级希望。都是固定性思维在起作用。

若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我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我自己的这种现状?只是专注于学术研究,专注于学生的成长,没有相对应的职称的话,心理不平衡又该如何调试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