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內聖外王”的差異

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流,二者的價值觀有相通之處,都主張“內聖外王”。但在旨趣上有所不同。

儒家的“內聖外王”側重於外王,它對事功有明確的追求,對儒家知識分子來說,沒有外在的功勞,人生似乎就是虛度的。儒家的經典《大學》明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有指向的,那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

《左傳》中記載,晉國的範宣子問來訪的魯國大夫叔孫豹:“古人常說死而不朽,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接着歷數他家從舜以來世代高官厚祿,到了他這一代還擔任晉國正卿,可謂不朽吧?叔孫豹回答說:“這不過是世代享受俸祿罷了,並非不朽也。我聽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使歷經久遠而不放棄,這才叫不朽。”

三不朽的追求,用之於儒家,可謂恰當。

孔子曾與弟子討論理想,子路問孔子的理想是什麼?孔子說:“老者懷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爲了實現這一理想,孔子汲汲以求奮鬥了一生,以至於守城門的老頭都瞭解他的苦心孤詣與淑世情懷—“知其不可而爲之”也。明知不可以實現,也要奮鬥一生。

道家的“內聖外王”側重於內聖。莊子認爲,人生的最高境界乃“無名、無功、無己”,這三項皆指向內在的修養。

在《逍遙遊》中,莊子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他“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這樣一個翩翩仙人,似乎不怎麼理會人間,卻“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使萬物不受傷害,而五穀豐登)。他是如此的瀟灑,雖然天下人期望治理,他卻不肯“以(治理)天下爲事”,雖然如此,他抖落一點“塵垢秕糠”,卻能“陶鑄堯舜。”

在這個寓言中,神人注重於自我的修養,治理天下好像是份外之事。

治理天下不能與修身相提並論,《莊子·天下》說的更清楚。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在莊子看來,聖人主要的事是“完身養生”,而治理天下不過是“餘事”。在《駢拇》篇中,莊子說的更明白了,“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爲殉,一也。”本性與身體是最重要的,利、名、家、天下,都不足以使人傷身害性以取之。

莊子在《讓王》篇講了一個寓言。韓、魏兩國爭地,韓昭侯有憂色。子華子勸解說:“如果有一本奇書放在您的面前,左手拿它則右臂折斷,右手拿它則左臂折斷,但得到書的人可以得到天下,您願意得到它嗎?”韓昭侯說:“寡人不取也。”子華子說:“如此看來,兩臂比天下還要貴重,身體又貴重於兩臂。韓國比起天下來小多了,今天與魏國所爭的土地比韓國又小多了,您何必因此憂愁傷生呢?”

在莊子看來,內聖重於外王遠矣。

儒家側重“外王”,故醉心於得君行道,從政做官。《孟子》記載,“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惶惶)如也,出疆必載質。”孔子出仕的目的是爲了實現他的理想,但後輩子孫,可能就沒有這副心腸了。

道家側重“內聖”,出不出仕看情況。

楚王曾經派人請莊子出山擔任楚國的相國,莊子卻反問:“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了已經三千年了,被楚王當寶貝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願意死了把骨頭留下來受人寶貴呢?還是寧願拖着尾巴在泥地裏玩耍呢?”

春秋時的范蠡,幫助勾踐滅亡了吳國就駕一葉扁舟飄然而去,張良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業就閉門不出,不問政事。他們都是聰明人,不肯爲了官位名爵而傷生害性。

儒家追求豐功大業,往往輕視生產技術。

《論語》記載,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田種菜,孔子卻回答:“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離開後,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儒家的眼光在治國平天下,又哪裏肯從事種田種菜的小事?劉備在後園種菜,袁世凱在洹水釣魚,不過是韜晦之計罷了。

道家以內聖爲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在道家看來,道可以御技,技可以顯道,道與技藝相得益彰。

庖丁解牛非常的厲害,文惠君問:“你的技術爲什麼這麼高超呢?”庖丁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莊子》的筆下,有許多從事技藝的匠人,他們的修爲,達到了最高的層次。比如莊子寫到一個叫梓慶的木匠,他做的鐘鼓架子,非常的美妙,見者無不以爲鬼斧神工。魯侯問他有什麼技巧,他回答說:“我將要做鐘鼓架子之時,一定要先齋戒靜心。齋戒三日,不敢有慶賞爵祿的念頭;齋戒五日,不敢有譭譽巧拙的念頭;齋戒七日,連四肢形骸也忘記了。這個時候,我進入山林,觀察樹木的天然形態。看見好的木材,好像現成的鐘鼓架子就藏在裏面,我就開始製作,否則,我不會動手。這就是‘以天合天’。我做的鐘鼓架子爲什麼受人欣賞,原因在這裏吧。”

“以天合天”這句話非常的重要,第一個天,是我忘記了名利、自我的自然之心,第二個天,是木材的自然狀態。以自然之心取自然之材質,於是達到了鬼斧神工的效果。

自然的萬物無一不美,因爲道在其中。人不能欣賞其美,是人類以功利之心取代了道心。人如果專心致力於技藝,達到了忘我的程度,就容易使技藝的對象完全呈現出它應有的美。使物與我都達到完美的境界,這就是匠心,這就是道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