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感》認識第七感

第七感是來自大腦的一種感覺。我把第七感理解爲“心靈感”。有了“心靈感”,我們不僅能覺察自己內心的狀態,與自己和他人進行心靈聯結,而且可以調整內心的狀態以及與自己、他人的聯結方式。

“心靈感”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大腦、心理、人際關係三個方面。任何一方面有問題,“心靈”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導致幸福感下降。

打個通俗的比方:如果鼻子受損或者鼻子與某些嗅覺相關的神經聯結不通暢,那麼我們的嗅覺就會失靈,無法識別不同的氣味,進而做出好惡的反應。

同樣,如果大腦受損或者大腦與人際關係、心理之間的聯結不順暢,我們也無法通過“心靈感”覺察自己的心理,與自己進行聯結;更無法覺察他人的心理,與他人進行聯結。

這三個部分就像幸福三角形的三個不同面,這三個面之間的聯結越順暢,人的自我掌控感、幸福感就越高。反之,容易混亂,陷入痛苦。

                  一、“心靈感”與身體

身體主要指大腦以及與大腦密切聯結的遍及全身的神經系統。(心臟、腸道、免疫系統等)

我們最應該保養的就是大腦。因爲大腦是“心靈感”的中介機制。沒有健康的大腦,“心靈感”就像失去了健康鼻子的嗅覺,無法與自己或者他人進行心靈的聯結。

“心靈感”的主要功能區在大腦前額葉中部的部分—大腦前額葉皮層。

書中有一個典型案例,充分說明了大腦對於“心靈感”的中介作用。

一位曾經對孩子關愛有佳、溫和熱情的母親,在一場車禍後,因大腦前額葉部分嚴重受損,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失去了跟家人和自己的情感聯結,無法對孩子、老公的情感做出及時、恰當的迴應。變成了一個對孩子漠視不管,對老公無法體貼的媽媽(用這位媽媽的話說,她覺得自己像掉了魂兒一樣)。

如果孩子們能瞭解媽媽前額葉中部受損後,會導致一些人格功能的消失,那麼他們對媽媽行爲的困惑就會消失了。更容易理解媽媽沒對他們的情感進行積極迴應,不是因爲媽媽不夠愛他們或者因爲他們不夠乖,而是媽媽失去了大腦與身體之間的情感信號傳送、迴應的“紐帶”。

腦科學研究表明,前額葉中部共有9項功能,分別是:調節機體、協調溝通、平衡情緒、靈活迴應、平復恐懼、產生共情、洞察能力、道德意識、直覺。

前8種功能是穩固、和諧親子關係的基礎。

                二、“心靈感”與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包括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當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通過“心靈感”,審視自己,通過自我對話進行自我聯結。我們也可以由內而外的,站在他人的角度,與他人進行聯結。

所有的情緒,無論好壞,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當人類從爬蟲腦進化到情緒腦時,我們就多了一道自我防護的屏障——情緒。所有的過激情緒,都是爲了保護我們而產生的。在環境惡劣的遠古時代,過激的情緒能讓我們做出快速的反應。

但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再像遠古時代那樣惡劣,我們不再需要情緒進行自我保護。

當出現不良情緒時,首先要開放的接納情緒,觀察情緒的由來,客觀的對待情緒。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反思是“心靈感”的核心。也正因爲反思,我們纔會調整固有的心理模式,重新塑造大腦的神經迴路,讓自己保持平衡的狀態。

舉個例子

父母在對待孩子哭鬧或者爭搶玩具等問題時,有的父母能淡定平靜的與孩子進行聯結,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通過反思進行調整。

而有的父母則可能出現過激反應,無法第一時間接納孩子的行爲和感受,更無法幫助孩子轉化情緒。

這說明我們每一次情緒爆發,都不是純粹由當下這件事本身造成的,而是當下這件事觸發了固有的心理模式(以往累積下來的某種特定的情緒反應通道或者說觸發了某種情緒既定反應的神經迴路)。

“心靈感”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在人際互動中,通過反思(開放、觀察、客觀),瞭解情緒的源頭,接納當下的情緒,觀察情緒什麼時候來的,又在什麼時候消失?客觀的看待情緒而不是一味的陷入自我斥責中,不能自拔。

通過反思,我們更容易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在同一件事情中所經歷的不同內心感受。

反思時,大腦的神經迴路會根據新體驗做出相應的調整。換句話說,當你換個角度想問題的時候,就會刺激大腦中新神經元放電,從而形成新的神經迴路,重新塑造大腦。

研究表明,大腦的可塑性會持續一生。只要我們瞭解了大腦的工作原理,並願意創造新的體驗,是否能換一種活法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三、“心靈感”與心理

心理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卻是不可忽視的現實,是生活的核心。

心理很重要但卻常常會被忽略。尤其在執着的追求外在的物質時,很容易忽略心理的存在,迷失自己。

“心靈感”,能幫助我們監控心理。當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經常讓我們感到痛苦或者與自己的價值觀想違背時,不妨停下忙碌的腳步,探索自己的內心。

當然,探索的時間不宜太長,可以像作者那樣,邊做事兒邊留意內心的變化,多與自己進行對話。隨着認知的提升,自己的使命感會越來越強,最終找到自己願意爲之付出努力並感到快樂的事情。

舉個例子,作者丹尼爾在進入哈佛醫學院的頭兩年,就迷失了自己。那時的他經常因爲一個特殊的愛好而被訓斥,那就是他喜歡瞭解病人的人生故事,以探究病人的心理狀態。

在丹尼爾看來,人的疾病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心理因素甚至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

但當時的哈佛醫學院,整體缺乏“心靈感”世界觀的引領。缺乏“心靈感”的文化氛圍,讓他強迫自己不再關心疾病本身之外的其他事物。

爲了迎合老師的喜好,丹尼爾經常壓抑自己的感受,努力關注病情本身。這讓他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失去了聯結,與自己有生機活力的部分失去了聯結,變得失去意識、麻木、毫無活力。

就在這時,他決定休學一年,尋找內心的方向。也正是在這一年,在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後,他發現自己對人的發展和變化有着濃厚的興趣。當他再次回到哈佛醫學院後,他開始從事自己熱愛和喜歡的心理領域。

心理到底是什麼?在丹尼爾的帶領下,各個學科的科學家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一門新的科學“人際神經生物學”。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探討,他們給心理下了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定義。

心理是一個過程,是由身體與人際關係之間形成的一個過程,它包含並調節着能量流和信息流。

能量是指一個人完成一件事的能力。

信息是除了這個東西本身之外的一切相關事物。比如石頭,如果沒有人額外賦予它信息,它就是一塊石頭。信息是我們自己附加上去的。

流是指變化。同一條河流,在這一秒你看到的水流跟下一秒的水流是不同的。

當人與人相處時,無論是否有語言的溝通,都會產生能量與信息的流動。

“心靈感”,能監控並調節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變化,使能量流和信息流朝着整合、平衡的方向發展。

“心靈感”能感知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調節機制(心理),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分享機制(人際關係),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中介神經機制(大腦)。

如果把心理、大腦和人際關係看作能量流與信息流的三個不同維度,就容易理解我們都是互相聯結的“流”的一部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