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見真章,著述顯風骨 ——讀黃天驥的《唐詩三百年》

讀詩見真章,著述顯風骨

——讀黃天驥的《唐詩三百年》

這是讀黃天驥老先生的《唐詩三百年》一書所寫的第三篇文章。如果說前兩篇文章是在品讀作品的過程中所思所感所得,那麼這一篇則是讀完著作最後一行文字之後終結性的整體感懷。

在出版業空前繁盛的大環境下,各類書籍只要有一定的市場,各種版本便會似雪花般滿天飛。面對泥沙俱下的讀物,不管是感興趣的,還是不感興趣的,在各種媒介強塞視聽的生態環境下,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裹挾,甚至被捆綁。作爲讀者,要從良莠不齊的出版物中遴選一本自己心儀的讀物絕非易事。如果懷着“以貌取物”的普世性心理挑選,極有可能會切身體驗劉伯溫所言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真意(這種尷尬在我這個還算得上讀書人的身上是經常發生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經歷了一次次被“愚弄”的教訓之後,面對各大媒體推介的所謂暢銷書、經典書,不是毫不猶豫地付款下單,往往要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在反覆比對之後,纔會按下密碼的最後一個數字。即使這樣謹小慎微,還會時常掉到宣傳陷阱之中。

不過,從這些年讀書購書的經歷看,上當受騙的事情相較於如獲至寶的事情只能是九牛一毛。儘管讀書不多,但是獲得自己鍾愛之書的所有權還是蠻欣慰的事情。一部好書,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位親密無間的朋友;閱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偉大的靈魂對話。擾擾紅塵中精挑細選自己喜歡的、鍾情的書爲伴,生活中就多了幾抹亮色、幾分質感。與黃天驥老先生在耄耋之年所著的《唐詩三百年》的邂逅純屬偶然。因爲有瀏覽“鳳凰網”“讀書”欄目文章的習慣,一次在該網頁讀到由鳳凰網與幾個傳媒集團聯袂推薦的《唐詩三百年》的文章。不論是推薦者的推薦語,還是摘引自作品的文章,其行文的風格和推介的內容都與自己的閱讀情味暗合。情之所鍾、興之所至,儘管價格不菲,但還是毫不猶豫地點擊了“購買下單”鍵。

根據以往的閱讀經驗,關於詩歌鑑賞品讀的書籍其行文的體例結構一般都是大同小異。在這種先入爲主思想的作用下,即使對所購之書投注很高的心理期許,也沒有到如飢似渴的程度。所以,等待的過程儘管有時日,但也不至於飽受煎熬。當書籍在手,從品相、目錄上大致瀏覽了之後,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素淡雅緻的裝幀、情真意切的序言、莊諧俗雅的小引、精挑細選的內容,幾相疊加融合成有機整體,這無形之中就撩撥起閱讀的衝動和興致。

展讀黃先生的每一篇文章,其採取的行文模式基本上嚴格踐行孟夫子“讀其文,誦其詩,不識其人,可乎”的要求,即包含詩歌本體解讀、詩人遭際鉤沉、詩歌當下觀照、與詩歌相關的考據探尋、詩歌辭章探微、讀詩品詩的關注點等內容。儘管黃先生只是從三百年唐詩發展的宏闊畫卷中擷取32位詩人的35首詩歌進行極富黃氏特色的解讀品鑑,但是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老先生的心血和智慧。當然,更可以感受到老先生治學審世的風骨。就整部書寫作的體式與風格而言,《唐詩三百年》與一般的詩歌品鑑類作品不同。雖然專注詩歌本身解讀時基本遵循共識性的理論和觀點,但是對詩歌關鍵處的解讀品味則跳出一般性覺知的框子,以極富見地的觀點對其作出全新的闡釋,而且這些闡釋往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從黃先生選做品讀的作家作品看,有的是婦孺皆知的習見性作品,而且因其淺近直白的文字,讀者往往都一讀便解的。就是對大家耳熟能詳的淺顯詩歌,老先生在解讀時也不是流於一般性的。像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春曉》《登鸛雀樓》《楓橋夜泊》等短詩品讀,在立足詩歌本身,從遣詞造語的層面對詩人煉字用語之功進行藝術化的解讀的同時,還根據詩歌的特點選取與之相類似的作品(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同作家的相似作品)進行對照性鑑賞。兩相比較,同中見異,精髓自現;而對於那些經典名篇,像《春江花月夜》《夢遊天姥吟留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金銅仙人辭漢歌》等,儘管是長篇的古體詩,但老先生在解讀時,也沒有厚此薄彼,也同樣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相待。只不過對於那些一目瞭然、一看便知的,採取的是點到即止的方式;對於意蘊豐富,挖掘點多的則進行精雕細琢般的抽絲剝繭。也正是這種繁簡適度的解讀方式的運用,通過先生的文字不僅可以識得詩歌淺層的應有之義,還能夠窺見隱於文字背後的更深層次的因寄所託。

對詩歌本身的解讀深入淺出技法的使用,讀者能夠比較全面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寄託的情感。這僅僅是老先生寫作目的的一個方面。從整部書所寫的內容看,爲了幫助讀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歌,先生除了花大量的筆墨解讀詩歌,還對詩人的人生際遇做了粗線條的梳理。在先生的引領下,不僅能夠了解詩人大致的人生軌跡,還能夠較清楚地瞭解詩人寫作該詩的前因後果,這些對於理解詩歌是大有裨益的。同時,爲了加深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技法全方位的瞭解,在對詩歌進行解讀的過程中,還適時引述名家名人針對該詩的品鑑作出的評價。而對於前人的論述,先生秉持的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於那些一語中的、切中肯綮的結論,先生給予肯定和接受,對於那些尚有商榷的觀點,先生則保留自己的意見。這種不盲目地迷信前人的治學之風爲後來的學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解讀與鑑賞詩歌是專業性很強的學術活動,看上去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黃先生的《唐詩三百年》一書在品鑑詩歌時,不是以老學究的視角,用掉書袋的方式解構詩歌,而是把詩歌之義與現實很好地對接,在就詩解詩的同時,還巧妙地選取詩歌與現實的對接點,從現實的視角把詩歌移入到生活中,並用雅俗共賞的語言進行現代性的闡釋,而且很多時候採取的亦莊亦諧的表述。不可否認,正是用這樣的方式對唐詩進行現代性的闡釋,讓這部作品不僅接地氣,還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閱讀與鑑賞只是對現成作品內容與形式的觀照。學以致用,解讀作品除了瞭解作品說什麼,還能夠清楚作品如何表情達意、謀篇佈局的,這些對於自主性的創作無疑提供很好的經驗。綜觀全書,關於讀詩品詩作詩方面的經驗,老先生分別從如何處理音韻節奏、怎樣遣詞造句、如何注意篇章結構等方面做出深入淺出的介紹。毫無疑問,依據老先生傳授的這些讀詩解詩的祕笈進入詩歌的內部,都可以從詩歌中獲得審美的體驗。

一部老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可以評說的地方很多,值得挖掘的內容更多。只有真正把自己沉潛在作品之中,在先生文字的擺渡下,走近詩人、進入詩歌內部,這樣才能真正有“開卷有益”的閱讀收穫。當然,進入作品內部,又不爲作品所囿,用先生讀詩解詩的視角去觀照詩歌,纔會從詩歌中汲取更多的精神給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