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贏,超越自我——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自卑與超越》作爲個體心理學的經典之作,寫於阿德勒去世前5年。那時阿德勒62歲、正處於思想最成熟的巔峯時刻。他通過十二個章節,分別從童年記憶、學校教育、家庭影響、社交倫理、職業婚姻等各個領域,深入闡述了自卑情結對人的影響、探索人生的真正意義,幫助人們打破自卑枷鎖、理解生活、超越自我。

初讀這本書時,既讓人覺得震撼,又讓人覺得驚奇,就好像乘坐飛機於雲層之上,突然得遇驕陽初升,就在剎那間金光肆意,滿眼的暖色充滿了希望與生機。再讀此書,心情漸漸平復,卻不斷能從中咂摸處一些成長的模式,可以讓人按圖索驥,不斷攀援而上。

阿德勒認爲: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意義多得不可勝舉、沒有“絕對正確”、卻有高下之分。真正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爲的,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對事實的解釋。

放下此書,仔細琢磨,不知道是因爲選擇了逃避,還是因爲生活中過於忙碌,已不知多久沒有真正的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到底該如何走?當下的生活對於自己意味着什麼?自己到底想要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

想要過得更好是因,得遇這本書是果。如今已經連續翻閱兩遍,雖然此中真意尚不能闡述一二,但是對於當下生活的提升已有了簡單的想法。

一、生活總會給予我們誤傷,但是我們卻能通過傷痕看見太陽。

大部分的人都懷有自卑的情節,總是將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對比,然後鬱郁不歡。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並不是我們的主觀意願,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小時候的影響,而不斷的讓自己陷入其中。

就好像一頭大象在小的時候被鐵鏈鎖住。那個時候的他由於力氣太小,始終沒能掙脫。等到他長大以後,同樣的鎖鏈依然鎖住了他龐大的身軀。即使能夠掙脫,但是已經沒有了想要掙脫的想法。

“習慣”這個詞在此時此刻看起來頗顯悲哀。可有意思的是有一部分人雖然習慣了自卑,但是卻喜歡追求優越感,這樣的人看似高傲,實際上卻只是爲了避免失敗,而非追求成功。

而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他的調皮,他的肆意妄爲,他的無法無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他們在困難面前選擇了錯誤的應對方式,雖然努力卻是努力到了對生活毫無用處的方向。

他們也想在生活中游刃有餘,對實際生活中所有狀況應付自如,但是以他的力量和頭腦並不能想出恰如其分的方法來讓自己達成所願。

所以對於某些名師來說,孩子的突發狀況反而是救贖的一條捷徑。這個時候的老師和孩子,如果能夠坐下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讓孩子看見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

二、需求被看見,自我被發現,便緩解了自卑創造了新生。

看見在心理學中似乎是一個很神奇的詞。很多時候因爲被看見,所以便產生了療愈的效果。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很多時候我們的表達並不一定直抒胸臆,反而拐彎抹角讓別人猜測。

我們每天都在猜謎之中,如果別人猜對了,我們或許開心一下,而對方沒有猜對,那麼我們便會自言自語,又陷入了自卑的情節之中,彷彿整個世界都拋棄了我們。

實際上如果我們不放棄自己,那麼這個世界也不會放棄我們,畢竟外在的世界取決於我們內心對世界的看法。

身爲教師就要看見孩子的需求,無論他以什麼形式在表達自己,我們都要。試着透過現象去發現他內心真實的需求,是渴望被關注,被關愛,被偏愛,還是被溫暖。

只有看見了需求才能讓孩子真正的表現自我,讓他感受到安全,讓他感受到溫暖,讓他了解到自己此時此刻可以肆無顧忌的生長,長成更好的自己。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當他的意識和行爲被人接住的時候,那麼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以成長的。如果受到了打壓,那就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逃避現實,去避免失敗。

三、恰到好處的位置和任務,教會學生合作之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會看着別人。總是在告訴老師,別人也做了什麼,而從來不提自己做了,什麼只有循循善誘之後,孩子纔會心不甘,情不願的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們的眼睛裏總是盯着別人得到了什麼,自己得到了什麼,而沒有看到別人付出了什麼,自己做了什麼。

以前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但是一份好心在教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便走了樣,總是一味的評判孩子,甚至打罵羞辱,想要讓孩子學會謙卑,懂得敬畏,但實際上這種打罵羞辱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恐懼,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只會覺得成人是多麼的強勢,對於成人是畏懼的,他們的內心是隻有恨而沒有愛的。

我們想要突破這樣的一種狀況,讓孩子真正的學會謙卑和敬畏,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做到自信,學會合作,讓孩子在保持開放的經驗和獨立的思考下茁壯成長。

想起剛剛上學的時候,那個時候還不喜歡閱讀。老師告訴我們,如果看不進去那些大不同的書,可以先從漫畫開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去讀,哪怕滿頁都是畫只有幾個字的繪本,只要感興趣就可以去讀。

時間長了自然而然便習慣了閱讀,閒暇的時候,睡前的時候,都會拿起一本書來翻上幾頁,雖然也學不了多少知識,但是那份感覺讓人陶醉。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不是強制性的,而是要設置場景讓孩子能夠在恰到好處的位置上做適合的事情。而我們要做的是鼓勵而不要求指導而不限制,在保證他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給孩子機會去積極擔當自己行爲的後果,這遠勝於剝奪孩子的機會來懲罰他們。

表面上我們的做法很簡單,但是背後我們要對學生有一定的瞭解,對自己所佈置的任務有全面的掌握。學生的每一絲情緒,每一個動作,都是他成長的機會,只有讓他們體會到自己獨立做事的樂趣,養成合作共贏的習慣,他們才能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優秀,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我們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成長的路上,只是有些人在恰到好處的位置上做了恰到好處的事情,讓自己儘早的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創造場景讓他們看見自己成爲自己,然後通過合作的方式超越自己。

每個人都會自卑,自卑之後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尋求優越感,以爲這是超越自己,實際上這僅僅是在避免失敗,只有我們看見自卑情節背後的需求,才能真正的看見自己。

身爲教師,我們更要耐下心來去關照學生,幫助他們撫摸他們內心深處的需求,幫助他們以合適的方式的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緩解他們內心的恐懼,成就自信的自己。

在此基礎上逐步滲透合作的重要性,讓他們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不同的人組合起來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孩子意識到合作是超越自己的最佳方式,只有通過合作與奉獻才能真正的將自卑超越,成就更優秀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