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教育,有沒有感覺到理論大於實際?

關於孩子的教育,有沒有感覺到理論大於實際?

相信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育兒書籍中的育兒方法並不奏效,甚至如果你閱讀足夠多的育兒書籍,你會發現截然不同的育兒觀點,而且著作者都能拿出用以佐證觀點的事例。

比如由來已久的“性善論”和“性惡論”。前者的提出者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如同一張白紙,進入社會後,沾染惡習。這時,他的秉性裏纔有了“惡”的觀念。

後後者的提出者荀子則主張人性本惡,因爲人的天性裏帶有惡的觀念,所以人們需要接受良師的教導,以去僞存真,去惡存善。

這兩種觀點歷經千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所以,你看對於教育孩子,理論不光大於實際,有時候甚至與實際不符。那麼,我們是不是不需要那些所謂的理論了呢?

當然不是。我們之所以會有理論大於實際的感覺,原因在於當我們看到一個教育理論或方法時,我們憧憬它的成效,欣喜拿它去套用,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爲什麼會是這樣呢?

其實,是我們自己捨本逐末。我們只看到了理論和方法,卻沒有思考理論和方法產生的背景和緣由。比如華生就曾說過:“請給我十幾個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一個來,都可以訓練其成爲任何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我都能夠任意訓練他成爲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可以訓練他成一個乞丐或竊賊”

事實證明,華生太過於誇大教育的力量,而忽略了遺傳以及其他外界環境的影響。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家長其實和華生並無二致——爲了某種結果而去教育。這就好比把西瓜放進模具裏,西瓜會有各種新奇的造型,只是味道並不一定可口。

因此,我個人主張教育孩子“有原則,沒準則”。意思是說我們教育孩子需要原則——讓孩子成爲合格的社會公民,但卻沒必要在孩子成長爲公民的過程中制定太多的準則。

這樣,我們在學習育兒理念時,就可以避免“心爲形役”的誤區。而作爲學習者和施教者的父母,也可以依據“原則”提煉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