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年級就開始叛逆,該怎麼辦?

孩子三年級就開始叛逆,該怎麼辦?

孩子的叛逆其實是早期教育不當造成的。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在意兩個字——聽話。當孩子哭鬧時,家長說“聽話不哭”;當孩子會走路時,家長說“聽話不跑”;喫飯時,“聽話喫飯”……而當孩子不配合時,家長聲色俱厲的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家長爲何如此熱衷於讓孩子“聽話”呢?其實是一種懶惰的表現。

因爲孩子小、有些事一時之間無法理解,所以照顧孩子的過程是比較費神的。而家長爲了不耗神,所以會期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無法達到家長的預期時,有些父母會採取強硬手段,迫使孩子聽話。這樣一來,父母省去了解釋說明的過程,教育過程也輕鬆了許多。

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孩子爲什麼會在強硬手段下聽話?第二個問題:一開始孩子不聽話,而經過強制手段後孩子聽話了,這其中孩子的心理髮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是通過引導,排解了孩子的反抗情緒,還是通過壓迫,逼迫孩子將反抗情緒收斂壓抑?

我們先分析第一個問題。當孩子還是孩子時,他們身體發育不成熟,肌肉不完善,力量有限,面臨生存威脅。也就是說他們須要依靠父母而存活,這是父母教育孩子基礎,也是孩子不得不聽從父母的前提。

父母因爲孩子不符合預期而發怒時,在孩子眼中,這是一種生存威脅,趨利避害的天性使然,孩子會選擇妥協,以暫時遠離威脅。

孩子的妥協並不意味着他們會放棄嘗試的權利,他們在等待時機,當他們的身體機能有所突破時,隱藏於他們內心的渴望會再次點燃,這是他們檢驗自己力量的必經過程。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經過一二年級的適應期後,身體發育也迎來的第一個高峯期。此時,孩子無論是在經驗還是力量上都有了新進展。這種經驗和力量需要檢驗,因此孩子會去挑戰父母的權威,因爲孩子心理很清楚,挑戰父母帶來的損失最小。

這也是第二個問題裏提到的不同。如果早期教育中,父母以引導爲主,孩子在叛逆期的表現會平和一些;如果早期教育中,父母以壓制爲主,孩子在叛逆期的表現則會暴躁一些。

如果用一個詞總結孩子的叛逆期,那就是價值感。孩子的叛逆實則是爲了體現價值感。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價值感體現越多,其行爲表現越穩定;反之,其行爲表現越激烈。

這樣一來,我們不滿看出,針對孩子的叛逆,父母應從孩子內心出發,創造適宜孩子體現價值感的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