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愛不是縱容

在講無條件的愛時,先說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都會有一種感覺,孩子越大越難管,不聽話,叛逆,和父母對着幹……在之前的文章裏,我曾提到,這是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出了問題。

今天所說的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與家庭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有關係。

我們先來看家庭歸屬感和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顧名思義是指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這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通常慣用的句式:如果你能認真完成作業,我就允許你看10分鐘電視;如果你考得好,我就帶你去旅行;如果你聽話,你就是媽媽的乖寶寶,否則你就是壞寶寶。媽媽愛乖寶寶,不喜歡乖寶寶……

從這些語句中,我們不難發現,父母們爲了更好的使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不得不對孩子進行一番有誘惑力的許諾。當然,這些許諾也可以換成威脅,如果你不好好寫作業,我就揍你……或者許諾與威脅同時進行。這樣做,於父母而言,他們很輕易的達到了管理孩子的效果。與孩子而言,他們會認爲看電視、旅行、不捱揍包括父母的愛是通過交換得來的,他們與父母之間存在交易行爲,而不是因爲他們自己屬於這個家,所以纔會有那些權利。

在父母對孩子施加有條件的愛的過程中,父母的管理效果達到了,卻沒有爲孩子建立家庭歸屬感。這也爲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叛逆奠定了基礎。

青春期的孩子,隨着身體心理逐步達到了成熟,也意味着他們受到的生存威脅越來越小,他們自然不願意再費力的交換,而是不斷的試探挑釁,以彰顯自己的力量。

那麼,爲了避免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是不是應該對孩子放任自流呢?當然不是。

無條件的愛不是放任不管,任憑孩子爲所欲爲。無條件的愛是指孩子無論做過什麼,成爲什麼樣的人,作爲父母我們都應該接受,都要從心底裏愛孩子。至於孩子做出的出格行爲,這不是父母不愛孩子的理由,而是父母檢討自己的時機。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不必要非黑即白。很多人理解的無條件的愛就是放任自流,其實是忽略了孩子自我價值感的建立。

孩子之所以犯錯出格,是因爲其認識不到自我價值感,更無法正確實現自我價值。這裏有必要解釋一下自我價值,自我價值即人們如何獲得他人關注。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孩子小陳,三年級,單親,孩子很機靈,成績卻一塌糊塗,擅長搞笑逗樂。我對小陳的定義是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錯了。作爲學生,他的自我價值應該體現在學習上,但令人遺憾的是,他選擇了搞笑逗樂來吸引他人的關注。

母親節的時候,小陳爲媽媽做了一張賀卡——一頁作業紙,背面用墨水吹的一幅畫。當孩子把賀卡交給媽媽時,媽媽只看了一眼,便說:“你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一天盡搞沒用的。”

這是孩子吸引關注方式的根源了。可以看出小陳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正視過孩子的價值。我想小陳媽媽應該不止一次的告訴過小陳:你把學習搞好就行,其他的不用你操心。在小陳的意識裏,他的價值在他媽媽眼裏就是成績好。但是處於成長中的小陳,他內心裏也渴望更多的關注,這種關注無法在媽媽這裏得到滿足,他只能將注意力轉向同學,然而,同學之間卻又不像媽媽那樣只關注成績,且小陳在家庭生活中並沒有學到更多獲取關注的方式,也沒有建立起自我價值感。這種低水平的自我價值感和獲取方式的匱乏,導致小陳只能通過搞笑逗樂、譁衆取寵來博取關注。

無條件的愛不是縱容,而是無論何時何地何事,我都愛我的孩子,在愛的氛圍裏幫助引導孩子建立家庭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這即是我《正面管教》裏所說的“和善而堅定”。

最後,再囉嗦一句:有條件的愛是父母根據孩子的所作所爲來判斷要不要愛,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先有愛,然後再評判孩子的行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