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煉的三重境界——《職場的邏輯》 一、立志 二、成“癮” 三、突破



工作中的你有沒有遭遇過這樣的事:

初入職場,工作經驗都差不多,爲何求職被錄用的人不是你?

工作幾年,部門同事都積極上進,爲什麼升職加薪的不是你?

人到中年,公司準備裁員,爲什麼進入裁員名單的人是你?

是你,是你,都是你。

你就像個苦瓜似的,辛苦忙碌着,卻嘗不到一絲絲甜。

可你想過這一切爲什麼嗎?你想過如何規避職場風險嗎?

如果你苦思冥想,問題依然無解,那不妨聽聽格總的建議。

無論你是職場小白,還是被吊打多年的老江湖,都能從他的書裏找到解憂草。

他說職場如戰場,目標、態度和方法決定一切。

從華爲海外銷售主管,到創業成立投資團隊,進入某央企核心部門打理上億資產,再到空降A股上市公司擔任高管。

他把太多的職場話題,融入在5年不間斷的職場公衆號“格總在人間”,專注於職場底層邏輯剖析,有500多篇職場成長類文章,討論有關個人成長、人際關係、職場晉升、職業規劃等方面話題,提供高價值建議,原創文章被多家商業職場類頭部自媒體轉載。

現在讓我們一起打開由格總編寫、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職場的邏輯》,看看他是如何幫你梳理職場成長問題的。


      口喫和演說,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就有這樣一位又失聰又口喫的少年,通過立志—勤奮好學、勵志篤行,一路蛻變成演說家。不僅僅如此,他還開起演說培訓班。作爲總製片人和主演的電影相繼獲得北歐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提名,法國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提名,入圍了澳門國際電影節、比利時安特衛普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青年電影節優秀故事片、金童象最佳製片人獎。他還有很多其他的身份:會銷培訓師、作家、公司董事長、投資人、特殊學校榮譽校長……這樣華麗麗的轉身令人驚歎。他叫彭博。

彭博的故事驗證了格總在《職場的邏輯》一書中提到的自我修煉的成長路徑。

我們把它稱之爲自我修煉的三重境界:立志——成癮——突破。

懂得自我修煉,自我修煉成癮,確定高手方向,把不確定變成確定。這纔是高手成長之路。

一、立志

我們常說,一個人越往上走越要懂得自我修煉,爲什麼?

高手成長之路,沒有想象中的容易,這是一條又苦又累又漫長的路。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精進,是個慢功夫,也是高手不多的原因所在。



一個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爲他享受更多的自由,而是他看到了更多的限制。成爲高手的過程,不是更放縱自己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受到約束的過程。

1979年,彭博生於宜昌,由於自小跟隨有口喫的外婆生活,他也有嚴重口喫。同樣一句話,普通人表達出來只需幾秒,他卻要說上幾分鐘。“帶着面癱一樣的表情,我得使勁兒拍大腿才能蹦出幾個字。”進入小學時,彭博無法融入同學們的日常交流,經常遭冷落,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才二年級,我就不想讀書了。”父母不願兒子就這樣輟學,便將他轉回了農村老家的長壽山小學。山裏的孩子單純又質樸,彭博在這兒找回了自信,也愛上了學習。但命運沒有眷顧這個讓人心疼的孩子,十多歲時,彭博因生病打針意外導致失聰,經過中醫治療,才勉強通過人工耳蝸恢復了一點聽力。

當世界暗淡時,自己便成爲光。彭博不棄學習,聽不到老師的聲音,他就對照課本看黑板的板書。

初中畢業後,彭博進入中專學習會計電算化。在校期間,他堅持汲取知識,《深圳青年》《商界》等書刊中的創業、自強的故事在他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

立志,是成爲高手的第一步。

爲自己播一粒種子。

開始自我修煉的第一步。


二、成“癮”

想成爲高手,是自我修煉的第一步。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不夠。

在彭博的故事中,也是如此。進入中專後,懂事的彭博想早些工作,減輕家中經濟負擔。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北京翠微大廈當保安,成爲一名北漂。那些日子裏,他絲毫沒有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也成爲工友中的另類:每次洗完保安服,都要把褲線熨燙出來,舊皮鞋每天擦得鋥亮,花上百元配領帶夾。

而在致力成爲高手的自我修煉中,彭博修煉成癮。

——爲了克服口喫的毛病,他把鵝卵石含在嘴裏,對着書一個字一個字練習發音,舌頭時常起泡出血。雖然痛苦,千錘百煉終有收穫,他說話吐詞有了不小進步。工作之餘,彭博還在北京外貿大學國貿專業函授班學習。

12年的市場營銷經歷,讓彭博收穫滿滿。有了經濟上的積累和一羣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完全克服了口喫,一個表達自如、溝通流暢的彭博向我們走來。30歲生日那天,他寫下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他毅然選擇專注,選擇熱愛。

所以,格總在自己的《職場的邏輯》一書也說到:

你看,我們不光要想通一件事,還要去做、去養成習慣,最好是有“癮”了,才能讓自己沉浸其中,忘掉俗世煩惱,度過人生難關。


三、突破

自我修煉的第三重境界,是如何將不確定變成確定。

減少不確定性,在重複性勞動中找到突破的空間,是自我成長的正反饋。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如何在一點一滴的“重複性勞動”中用心思考對方究竟要什麼、關心什麼、擔心什麼,儘可能爲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增加外延價值,纔是積極面對“重複性勞動”的正確態度。只有把極度的“不確定”變成最後的“確定”,才能體現你的價值,也才能贏得社會的回報 —金錢。

2012年12月28日到30日,是彭博一直銘記的日子。他第一次在武漢完成爲期三天的會銷培訓課,全程脫稿演講。在十多年的銷售工作中,彭博迷上了演講,可以用“無可救藥”來形容,聽碟、看書、上演講班,他前後花了20多萬在演講訓練上。而市場營銷工作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多企業都非常注重培養員工這方面的能力。

2014年秋天,彭博在上海完成一場演講後,一位導演主動找到他,建議將彭博個人經歷拍成一部微電影。演講,是彭博畢生將堅持的事業,但跨行嘗試影視則是他完全沒想過的。“通過電影,或能鼓勵許多和我一樣身體殘疾的人振作起來,擁抱生活。”下定決心後,彭博便請人寫劇本,執導這部取名爲《口喫演說家》的微電影。由於缺少行業經驗,電影製作完成後市場反響並不好,不過卻激起了彭博對影視行業的興趣。

2015年冬,彭博受幾位影視業界的朋友啓發,打算拍攝網絡電影《舌戰》,還是以個人經歷爲故事主線。

2016年5月9日電影開拍,時間是彭博定的。“那時我已經完成了300場演講,值得紀念的日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網絡電影《舌戰》在視頻平臺的播放量和豆瓣評分均有不俗表現。

2018年夏天《夢想演說家》以彭博自身經歷爲原型,講述主人公面對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愈挫愈勇,不甘命運的故事。“生命在最痛的地方開花結果。”劇本成稿。彭博立即組建劇組,並帶着大家前往老家宜昌找尋合適的拍攝場景,還專門邀請著名演員王勁松特別出演。在於突破性的嘗試中,彭博自信地說:“我想,十年如一日,數百場的燃情演講,是在爲今天的夢想做鋪墊。”

突破,需要在重複千百萬次的基礎上,從量的變化,邁向質的變化。

把極度的“不確定”變成最後的“確定”,是高手自我修煉的第三重境界。


絕大多數人,這輩子都沒有所謂的人生巔峯,但是不妨礙你把每件小事做好。有個詞叫“功不唐捐”,忘掉一夜暴富吧,年輕人在大城市立足其實並不難。任何一個時代,認真的人,勤勉的人,總在動腦筋解決問題的人,都最稀缺。

自我修煉的三重境界,立志——成癮——突破,助力職場長青。你,學會了嗎?

最後,讓我們用彭博的話來結束全文:我們不應該給人生設限,每一次突破,生活都會如約回報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