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愤怒时,最渴望听到哪三句话

在一次人际关系取向的团体辅导中,一位中年女士,哭泣着表达了对带领者的出奇愤怒。之所以这位女性会有如此强烈的愤怒,是为什么?因为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带领者无意间忽略了她,让她体验到曾在原生家庭中被父母忽视带来的痛苦与绝望。

面对这种情况,带领者仅仅说了三句话,便融化了她的愤怒,让她真切地体验到了在原生家庭中一直以来缺乏的包容、理解、爱与温暖。

这三句话是:“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的观点,在团体中,这样的互动属于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当扮演权威的父母角色的带领者,以全新的模式与成员互动时,这种矫正性的体验,将能修复成员在原生家庭中的创伤。

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在亲子互动中,应该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那么,当孩子向家长表达愤怒时,孩子内心最渴望听到的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以上带领者说的三句话。为什么是以上三句话,这三句话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三句话中最重要的一句。

承认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是高情商父母的必备技能。

当孩子对父母亲有情绪时,不管情绪的背后是何动因,家长首先要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其实是允许孩子表达需求。

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可能习惯性使用压抑、否认、隔离等防御机制处理负面情绪,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可能埋下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创伤。

事实上,当孩子在向家长表达愤怒时,往往是在表达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心理学研究表明,愤怒和恐惧总是相伴相生。充满力量的愤怒,伴随虚弱的恐惧,其背后隐藏的,是对爱的渴望。

例如,当一个孩子冲着家长怒吼:“够了!我再怎么努力都是没用的,你们永远不可能满意的!”其愤怒的背后,是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父母所承认、肯定,父母还一直苛求自己,让自己感到委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担心父母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不爱自己。

试想,当孩子如此表达愤怒时,家长不能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反而对此情绪进行批判、压制、说教,孩子的内心将受到多大的伤害!家长的这种不当回应,可能导致以下几种结果。

(1)孩子认为向家长表达情绪,是得不到理解的,以后不再这样表达了,反正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获得家长的爱,于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

(2)孩子觉得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得不到家长的爱的,于是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证明家长是爱自己的,孩子可能会更加努力,以获取优异的成绩来取悦家长。又或者剑走偏锋,通过各种破坏性行为,以期博得家长对自己的关注。

(3)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委屈,对父母充满了恨意,内心的愤怒正在一点一滴地聚积着,可能将来在某个时刻以更激烈的状态轰然爆发。

请你回首自己作为孩子时,你的父母对待你愤怒情绪的处理方式,或许会有更多反思。

所以,看到并承认孩子的愤怒情绪,觉察其情绪背后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亲子间的沟通与互动,才会卓有成效。

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家长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所带来的伤害,并为自己的言行道歉。也许在家长看来,自己的言行并不算伤害。此时,家长的认知,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而当家长尝试换位思考时,可能会发现,孩子之所以会在沉默中爆发,以愤怒的情绪表达出来,其内心往往是恐惧而脆弱的。

承认伤害本身,并非示弱或妥协,而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与理解他。为自己的言行道歉,则是对孩子进一步的理解与关怀。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差错,于是极力掩盖自己对待孩子时的错误行为或言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带给孩子的伤害也越来越深。

如果家长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错误的一方在孩子,则其抚养模式势必属于“我好——你不好”的模式,在该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1)认同家长,形成“我好——你不好”的处事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体常常过高估计自己,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总是对的,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总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且极力贬低。

(2)内化家长的观点,形成“我不好——你好”的处事风格,这种风格的个体常常持压抑心态,陷入自卑自怜的心境,总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贬低自己,在社交上不主动。

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可能不知不觉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心理咨询中,有的来访者为了得到家长一句道歉,与家长对峙了数十年,穷极一生,只为得到一句“对不起”。这样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是屡见不鲜。

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明显误解了孩子,应及时道歉。一个敢于正视自己错误的家长,将能树立一个勇于担当的形象,以身作则,这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正面而积极的。

一句“对不起”,融化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与误解。每个家长曾经也都是孩子,回首自己是个孩子时,是否曾被家长误解和打击,当我们想象父母向我们道歉时,自己内心的体验,或许我们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


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的本意是……

这句话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既是对道歉的进一步澄清说明,又能促进孩子回归理性思考,回到正常的沟通轨道。

很多孩子都会说:“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只是爱的方式是错误的。”在孩子们看来,家长常常以爱之名控制孩子、侵犯亲子间的边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敷衍了事。

面对孩子的愤怒,当家长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在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时,应及时地进行道歉澄清,否则,这种误解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影响,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将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类似事件的发生而累积、泛化。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在亲子关系中,尤为如此。澄清误解是理解的前提。

苏芮与潘玮柏有一首合唱歌曲,《我想更懂你》。在这首歌曲里,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认为母亲总是管束自己,却不是真正关心自己,愤怒地摔门而去。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家长想更懂孩子,更爱孩子,只是经常用错了方式,致使孩子所感受到、接收到的信息,往往变成了束缚、打压、控制……正如歌词中的母子对话:

每次我想更懂你,我们却更有距离,是不是都用错言语,也用错了表情。其实我想更懂你,不是为了抓紧你,我只是怕你会忘记,有人永远爱着你。

我其实没那么好战,我也希望说话可以婉转,不让你心烦,对你开口好难,我想要无话不谈。我的人生,我的个性,其实没那么烂,这就是我的内心,请你仔细地剖,我好想回到过去,看你微笑摸摸我的头……

当孩子能理解到家长的本意,并非不爱自己,只是彼此在爱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不恰当的情况,孩子的愤怒与恐惧等情绪,就能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置,亲子关系也将因此而能得到显著改善。

面对孩子的愤怒表达,这三句话你能理解并运用了吗?其实,这三句话作为模板,稍加改动,同样适用于应对其他人际关系间出现的各种情绪及沟通问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