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每当有人质疑医疗领域的某些方面,或者无条件的技术“进步”,总有人马上诡辩道:“我们可比前几代人活的时间更长。”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还提出一些更愚蠢的论点,认为主张回归自然就意味着回到“茹毛饮血”、寿命极短的时代,却没有意识到这相当于说,吃新鲜食品而非罐装食品即意味着摈弃文明、法治和人文主义。

因此,有关预期寿命的论点有很多微妙的差别。

人类预期寿命的增加是因为许多因素的结合:卫生、青霉素、犯罪率的降低,以及挽救生命的手术的出现,当然,也归功于一些医学执业者对危重病患生命的拯救。

我们活的时间更长,这是由于那些患了致命疾病、病情严重的患者能从医药和治疗中受益,因为此时的医源性损伤非常低。

如果因为医疗能帮助我们活得更长,我们就推断说所有的医疗护理都能使我们的寿命更长,那是严重的错误。

此外,考虑到“进步”的净效果,我们需要从医疗带来的收益中扣除文明病带来的成本(原始社会没有心血管疾病、癌症、龋齿、经济理论、酒吧音乐和其他现代疾病);肺癌治疗的进步需要与吸烟的效果相抵消。

从研究论文中我们可以估计,医疗实践也许确实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几年,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病情的严重性(癌症医生的预先干预肯定对可治愈的癌症病患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私人医生的干预却明显带来了副作用)。

另一个受随机性愚弄导致的错误是,直到20世纪之前,人类出生时的预期寿命都只有30岁,所以,那时候的人只能活30年。

要知道,寿命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许多人在出生和童年时期就夭折了。有条件的预期寿命其实是很长的——只要想想,古代人往往都是死于外伤就知道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