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帶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月我讀了一本叫做《母帶處理 母帶製作技術與藝術》的專業書籍。其實多年以前,我就翻過這書的英文版。當時缺乏實踐經驗的我,看得雲裏霧裏。這次再讀,結合近期的製作經驗,我有了一次又一次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幸福。

但我今天更想分享的是,到底什麼是母帶。尤其是對於沒有做過母帶的人,該如何簡單清楚地解釋這個概念。

一年以前有人做視頻的朋友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說不清楚。一個月以前我走在路上跟朋友聊起來這個概念的時候,還是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囉囉嗦嗦的絮叨了一堆,也沒太說明白。那麼現在,讓我再來嘗試一下。所以如果看完這篇文章,你大概對“母帶”這個概念有了一個基本的模糊的瞭解,我就基本成功了,哈哈哈。

在此之前,先來引用國內著名錄音師李大康老師的一句名言——自己不能給自己做母帶。我盯着這句話許久,越看越覺得有道理。如果你自己做了錄音混音,再給自己做母帶,一定不如換一個人去做母帶效果好。因爲你會有自己的盲區,很難客觀地看到自己在混音製作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發現問題,在混音的時候去改會更容易,不必留給母帶階段去費勁。

有了這個鋪墊,我們來用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去對應,錄音、混音和母帶分別是什麼。在我看來,如果把錄音理解成我們去菜市場買菜,得到自己中意的新鮮的食材,那麼混音相當於炒菜的過程,把所有原始食材通過各種加工和創意,混合在一起,變成一盤菜。其實在多年以前,國內很多人在完成這一步基本就出鍋成盤上桌了。但其實在炒完菜和上桌之間,如果能再有個人去幫着嚐嚐菜,鑑定一下,然後稍微調調味道甚至是顏色,再擺擺盤,上桌的時候效果一定會更好。

寫完這段話,我不禁感嘆一切源於生活。這個比喻來自於有一天我看到我媽炒了個燴菜以後,邀請我爸去調味,就突然想到了這個例子,頓時覺得眼前一亮,哈哈。

書歸正傳。瞭解了母帶的大致用途,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個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如果前面的步驟做得特別差勁,可能神仙來做母帶也救不了它。但是,爲了得到更好的成品,母帶是個不可省略的環節。而且,如果真的沒有一個人給你的作品做母帶,我的建議是,把自己混音的東西放上幾天,完全不去聽它。幾天以後自己再去以母帶工程師的角度去審視和調整,這個時候也許會有新的發現和思路。

而且我越來越確定,母帶這件事情,無論你概念多清晰,看了多少本書和視頻,聽到了多少訣竅,自己不去體驗,幾乎等於零。拿我自己舉例,我在錄自己演奏的小視頻發流媒體之前,很少有做母帶的機會。而當我去各個平臺上認真審聽自己混完音就上傳的作品時,才意識到母帶的重要性。最明顯的就是響度的差別。人耳對響度更合適的音樂,明顯感覺更好,即使實時並非如此。

現在我幾乎可以這樣說,如果前期的錄音(這裏指一件樂器的錄音)足夠好,混音的過程都可以從簡,但是母帶一定要認真做。不然很可能白瞎了一盤原本的好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