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突破精神枷鎖,閱讀奔向未來

      五月的傍晚不冷不熱,涼風習習,走在綠蔭道上,曲徑通幽又延綿不絕,小滿,夏天的第二個節氣,苦菜枝葉繁茂,小麥開始灌漿,如《月令》中說:“麥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滿爲四月之中氣,故易之。秋者,百穀成熟之時,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也”。

    這個時節也讓我想起麥田裏的一種野草,和麥子極其相似,其德行像極了稻田裏的稗子,爲什麼像麥子的雜草高昂着頭顱而粒多飽滿的麥子卻謙卑地低垂着腦袋?人啊,只有多走出自己狹窄的圈子,多出去看看就會知道答案。

    小滿這天,有幸參加了一場讀書分享會。圖書館幽靜,書香盈門,會議室古色古香,同頻的人從八方趕來,奔赴一場讀書的盛會。

    首先爲我們帶來分享的是蔡老師,一身正氣,姍姍來遲,泰然自若地走上講臺,一來就給我們講了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因爲官場腐敗而鋃鐺入獄的故事。

    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有開頭有結尾,痛心疾首地分析評判,引人入勝,隨即帶出了今天的主題分享,《爲人民服務》。

    一代偉人毛主席一生只參加過四次追悼會,有他的知音,恩人,特別有才能的人。還有一次就是張思德,他是老紅軍,參加了長征,負過傷,中央警備團的戰士,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

    蔡老師說,毛主席的所有著作中總結一下就是兩個字“人民”,借張思德這個普通的戰士,再次突顯了“人民”在主席心目中的重要性,平凡的人也有讓人感動的閃光點,一個人再平凡,只要做過一些有意義的事就是崇高而偉大的,在主席心目中,職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這,便是偉人的偉大之處了。

    鄧老師爲大家分享了《第二次握手》,戰後初建,科學家們紛紛投入祖國建設爲了民族復興投身事業的故事,因爲一本書引出了一篇《啞巴渡》,一個平凡的老人四十年如一日地撐着同一條渡船,然而悠悠的河水卻訴說了一個永恆的故事,爲了打敗敵人炸了一座橋,勝利後便當起了擺渡人,死後用一生勞動換來的積蓄爲人們建了一座橋,是宿命是心結是因果輪迴是生生不息的信念,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故事,他的一生不會說話默默無聞,死後卻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這個世界。

      “他那雙長滿老繭的手不知渡過了多少歲月?”感人至深,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兩位分享老師都年過花甲,但是嗓音優美,感情豐沛,全程脫稿背誦全文,把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演繹朗誦得淋漓盡致,更是直擊心靈,震撼!

    還有一位周前輩用方言分享了人民日報出版的《善待自己》這本書。

    他站在臺上用方言邊笑邊說,就像一個長輩在那裏和我們閒話家常一樣,告訴我們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要有堅強的信心,命運打不倒的堅毅,自我強大自我發現,心中要有夢想,要學會甄別鋪天蓋地的信息,堅持做自己,如果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也不氣餒,先過好當下。

    每個人在每個時期善待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總之,做自己想做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見自己想見的人,聽過之後讓人爲之振奮,這是一個過來人的生命感悟。

      最後是小馬哥的《人性的枷鎖》。

    從作者毛姆的生平事蹟和作品介紹入手,闡述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核心觀點以及本人的收穫,人性的枷鎖有身體的枷鎖,宗教的枷鎖,愛情的枷鎖,生命意義的枷鎖,主人公衝破重重枷鎖最後體悟到,生命過程的本身就是美麗,這也是人生的另一種意義。

      小馬哥拿着“手術刀”層層剖析,娓娓道來,聽完分享意猶未盡,拉着他再幫我講了一遍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真想馬上找來毛姆的叢書,酣暢淋漓地讀一場。

      最後用一個故事結尾吧。

    一個行者向老和尚學習“道”

    於是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着挑水,挑水時惦記着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飯即做飯。"行者豁然開悟。

    我們讀書,苦苦掙扎、尋覓,寄希望於更厲害的道理來過好一生,殊不知真理往往簡單,只是,需要用一生去領悟。

    柏拉圖說,人們並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裏,而是生活在思想家的理念通道里。希望我們能突破自我的枷鎖,用閱讀來解讀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