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根的同情心

看电影不如读原著,再出色的演员都很难展示极其复杂多变的心理波澜。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便是如此。大师的文字描述给你带来无限的想象和冲击,而且是属于个人的,在慢读和有意的反复回看中,共情和代入又会激发更多百感交集。

茨威格不愧为“人类灵魂的猎手”,对人物在不同处境和情势中心理活动的把握和描摹非常逼真到位。男主第一次撞见女主的场面有多尴尬啊,竟然邀请有腿疾的美女跳舞,却被无情的回应惊呆了。当男主送花表达歉意后收到女主邀请下午茶,第二天迫不及待赴约的时候,“小城堡的白色围墙和栅栏门已出现在眼前,说也奇怪,我越靠近它,勇气就消逝得越快,就像在牙医诊所前要按门铃时还不断找借口想打道回府,我也恨不得能立刻逃之夭夭。”

何况,这样的心理描写仿佛写到我们的心坎里,不管历史进程如何,人性都能跨越岁月显示相同的特质,感觉我们就在现场,如临其境。在男主指挥队伍驾马狂驰草地但突然意识到可能会被双脚残疾的女主看到、勒令勒紧缰绳小跑前进而身后那群失望的弟兄徒劳等待命令再度策马奔驰,“此刻受到奇特心理障碍困扰的我很清楚,这种自我折磨愚蠢又无意义。因为不许自己享乐,所以也不让别人享乐;因为别人不快乐,所以也不让自己快乐。我知道这样一点意义也没有。”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丰富而矛盾,所谓五味杂陈却是时时发生的常态,男主在不断的玄机下主动或被动地接近女主,不仅有同情心,更多出于虚荣心(奢华的场景美食和受到尊敬的款待,基由卑微的出生背景激发)和好奇心(年轻人寻求新鲜刺激)。“我这么一个渺小、平凡、缺乏自信的军官竟然有能力让别人快乐,我内心的震撼无以言喻。这突如其来的发现叫我有些陶醉,为了厘清这一点,我也许需要再次提醒自己:我一直深信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没有人对我感兴趣,没有人在乎我。这想法打从孩提时代起就如影随形,欺压着我的心灵。” 这样的描述,是多么能打动芸芸众生中每一个普通的读者啊!

与其说茨威格在写故事,事实上也在时不时吐露着自己的心声。看过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又见那颗柔弱善良的心在跳跃,男主的心理演变就好像是他本人的心理历程:“从前压根没注意过的事物,现在起能令我激动、振奋。看过别人痛苦,内心那锐利、洞悉人世的眼便像是苏醒了,到何处都可以看见许多叫我着迷、激动、震撼的细节。然而在我们的世界里街坊相连,屋舍毗邻,处处能感觉到人的命运,灼热的苦难一路蔓延燃烧到世界最底层,所以我不敢松懈,开始过着紧张专注的生活。”

然而,他茨威格描述的远非如此简单,而是心灵变化的跌宕起伏。在日常同伴好友的善意取笑中,男主意识到自己受着助人快乐的驱动因而连续数晚老往富豪家去陪伴残疾姑娘,仿佛掉进一个陷阱,开始自省、却步:“就如同他允诺要给伊萝娜一笔嫁妆,只要她能照顾他那可怜的孩子到最后。他也想把我买下来,以现金买我的同情、买我说的笑话、买我的陪伴!我这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差点跌入陷阱,没注意到已自降格调成了寄生虫……我感觉到约士奇与费伦兹的鼓嘴咂舌、惊愕诧异已摧毁了我恬适自在的好心情,不禁扪心自问,你真的只是出于同情、出于同理心才去接触这户有钱人家?难道没有一丁点爱慕虚荣、耳目之欲?”

可是,不去了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备受折磨:“我是不是应该拨通电话跟他们说一声?我第一次察觉,踏入别人的生活后就没办法像电源一样,说接通就接通,说切断就切断,每一个介入别人命运的人,多少会丧失些许自身的自由。” 转而变成了愤怒:“千万不能创下先例,更不能让习惯变成义务,何况我也不想让自己受义务的束缚。”

在情绪的强烈撞击下,理性和感性用力拉锯,意识被模糊被阻挡被压制,这一段描写再现了我们常常遇到的处境:“我清楚记得自己在康铎叙述时有个问题想请教他,却因为心神不定,没有机会打断他。在某个段落,我想要了解某个细节!现在有机会提出问题了,我却记不起来了。想必是我听得激动,把问题给冲走了。我回溯谈话的各个转折处,但不过是白费力气。感觉就像明明感受到身体有个部位疼痛不已,却无法明确指出疼痛之处。”

这只不过是故事的刚刚开始,由此往下的情节,已容不得我继续思考或者代入,因为这样激烈的行为好像太过了,无法代入只有追踪。茨威格一如既往展开丰富的场景化描述,男主“被牵着鼻子走”,而读者的心也一路被牵着走,如同“被套住了脖子,越拽越深”。

纵观整篇故事,让男主万般焦灼的,就是该死的“同情心”。茨威格对于人类情感的描写果真不惜笔墨,对于人类遇到弱者常常显露出的“同情”,他写道:“同情,当然是美事一桩!不过,同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胆怯善感,说白了其实只是心灵焦灼,面对他人的不幸,急于从难堪的情绪波动中尽快脱身。这种同情,绝不是共感他人的痛苦,不如说是种本能的防御,免得自己的心灵受到波及。另一种才是货真价实的同情,不是感情用事,反而富有创造性。这种同情清楚自己的目标,坚决果决,耐性十足,能共同经历一切苦难,直到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甚至力竭也不罢休。唯有走到最后,唯有走到极端痛苦的尽头,唯有耐性超凡,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只有决心舍己为人,牺牲奉献,才有资格帮助别人!” 这些话,其实是茨威格的自言自语,与他个人的行为一脉相通。

但是,《心灵的焦灼》里所谓的同情心,不过是虚荣心喂养的外壳。没有责任担当的虚荣心,就如同寄生蟹,顶着华美的壳(同情心),闪耀了自身,实质纵宠了对方;既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对方。因此,故事的情节起伏跌宕,全因这“同情心”在与现实(更多的是涉及荣誉、社会认同感,当然最根本的就是没有真正的爱情基础和思想内涵)的纠结碰撞中,变幻出更多转角,但是逃无可逃,已经形成的束缚成了事实。最终到了末后几章,弗洛伊德式的梦境如追魂一般,男主被女主嗒嗒笃笃的拐杖响声锥心回荡,直中命脉。正当命运走向积聚难耐,无论主角、读者都迷失了方向的时候,作者终于挥出战争的宝剑,快刀斩乱麻,让早已明白的定局昭然显相,才能结束所有的焦灼,让男主到战场上赎罪转运。

《心灵的焦灼》,能够吸引人的地方是写就了残疾人、父亲、医生等不同角色心灵的焦灼。其中来自于老欧罗斯瓦侯爵夫人遗产的拉尤斯·冯·凯柯斯法瓦发家史,正是改编为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原始素材。

线上看书有读纸书不可多得的福利,每章节后面的书友点评,得到共鸣的同时也时不时冲撞一下个人感受,挺有意思。摘录一些回味:

书友“小说”点评:读茨威格的书会有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就像过于饥饿的人吃饭吃得太猛了一样。太喜欢读他的故事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读过好几遍。

书友“千寻”点评:越来越发现,好的小说和读起来寡味的小说,差别不一定是故事情节多么曲折离奇惊艳,更多的是反应在每一字每一句上面,同样的情感和遭遇,如何更有滋味的表达出来。一般的故事,怎样在对话中插入独到的见解。给人启发或是给人精神体感,就像食谱相近的美食,做出来千番滋味,让人念念不忘的是说不上来的平衡和妙处。

书友“paprika.”点评:呼,好多抉择的反转啊,被女主表露真意-现场逃离-逃离地方-与医师交谈下定决心-被女主识破-女主绝望岳父绝望-男主同情又驱使着答应。呼,反转都是基于同情,但又区别于共情层面的同情。

书友“discover”点评:书中描述了两种同情引发的爱情,即使有无数的前人为借,他也不愿意相信自己能作为被爱而得到幸福,集体的压力不可避免的干扰一个人的决策,集体的潜意识究竟还要残害多少代人才肯罢休。


《心灵的焦灼》人物关系图

安东·霍夫米勒:男主人公。

黛西:我的伯母,每月补贴我一百克朗让我在骑兵营服役。

同事好友:约士奇中尉和费伦兹少尉,密斯里维兹,军医哥德包姆,骑兵上尉史坦胡贝尔伯爵/马术教练

凯柯斯法瓦家族:首富,包括:主人拉尤斯·冯·凯柯斯法瓦,千金艾蒂丝·冯·凯柯斯法瓦(瘸子,女主人公),侄女伊萝娜。

康铎:艾蒂丝的主治医生,无法治愈的艾蒂丝腿疾仍心存希望(继续提供治疗也是为了本人的生存吧)。出于所谓善意的同情,娶了他没能治好的盲人为妻。

巴林凯:原军团里的坏孩子,曾当少尉后升到中尉,最精良的骑士、最狂妄的家伙、最大胆的赌徒和猎艳高手;与一位富可敌国的荷兰寡妇后,经常回来拜访驻防地,慷慨解囊,挥金如土,助人为乐。男主霍夫米勒求他为自己辞去军职后安排工作。

斯维托萨·布本希克上校:征战多年、墨守军规、最令人畏惧的上级将领。阻止男主最后的自毁行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