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談出世與入世

人是各式各樣的。每一種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從政,在這個領域裏,最高成就便是成爲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同樣,在藝術領域裏,最高成就便是成爲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人可能被分爲不同等級,但他們都是人。就做人來說,最高成就是什麼呢?按中國哲學說,就是成聖,成聖的最高成就是:個人和宇宙合而爲一。問題在於,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拋棄社會,甚至否定人生呢?

“出世”的哲學主張人應該從被物質敗壞了的世界中解脫出來。一個聖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須拋棄社會,甚至拋棄生命,才能得到最後的解脫。

“入世的哲學”強調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和人事,只談道德價值,因此對於超越道德的價值覺得無從談起,也不願去探討。

站在入世哲學的立場上,出世的哲學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因而是消極的。從出世哲學的立場看,入世哲學過於實際,也因而過於膚淺;它誠然積極,但是像一個走錯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遠。

用過分簡單的辦法是無從瞭解中國哲學的。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於有這樣的一種精神,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入世和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對立的一樣。

中國哲學的使命正是要在這種兩極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這是否要取消這種對立?但它們依然在那裏,只是兩極被綜合起來了。怎麼做到這一點呢?這正是中國哲學力圖解決的問題。

按中國哲學的看法,能夠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中實現這種綜合的,就是聖人。他既入世,又出世;中國聖人的這個成就相當於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裏的聖徒。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漫遊山林、獨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內聖外王”四個字來刻畫: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內聖外王”是說,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於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爲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

《莊子》書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方,就是指社會。公元3、4世紀(魏晉)間,道家思想再次興起。當時人認爲,孔子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係規範化),老莊貴“自然”(順應事物和人的本性)。中國哲學中的這兩種思潮,大體類似於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思潮。

儒家“遊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遊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是相反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得以較好地取得平衡。

整理自《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