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根的同情心

看電影不如讀原著,再出色的演員都很難展示極其複雜多變的心理波瀾。茨威格的《心靈的焦灼》便是如此。大師的文字描述給你帶來無限的想象和衝擊,而且是屬於個人的,在慢讀和有意的反覆回看中,共情和代入又會激發更多百感交集。

茨威格不愧爲“人類靈魂的獵手”,對人物在不同處境和情勢中心理活動的把握和描摹非常逼真到位。男主第一次撞見女主的場面有多尷尬啊,竟然邀請有腿疾的美女跳舞,卻被無情的迴應驚呆了。當男主送花表達歉意後收到女主邀請下午茶,第二天迫不及待赴約的時候,“小城堡的白色圍牆和柵欄門已出現在眼前,說也奇怪,我越靠近它,勇氣就消逝得越快,就像在牙醫診所前要按門鈴時還不斷找藉口想打道回府,我也恨不得能立刻逃之夭夭。”

何況,這樣的心理描寫彷彿寫到我們的心坎裏,不管歷史進程如何,人性都能跨越歲月顯示相同的特質,感覺我們就在現場,如臨其境。在男主指揮隊伍駕馬狂馳草地但突然意識到可能會被雙腳殘疾的女主看到、勒令勒緊繮繩小跑前進而身後那羣失望的弟兄徒勞等待命令再度策馬奔馳,“此刻受到奇特心理障礙困擾的我很清楚,這種自我折磨愚蠢又無意義。因爲不許自己享樂,所以也不讓別人享樂;因爲別人不快樂,所以也不讓自己快樂。我知道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往往豐富而矛盾,所謂五味雜陳卻是時時發生的常態,男主在不斷的玄機下主動或被動地接近女主,不僅有同情心,更多出於虛榮心(奢華的場景美食和受到尊敬的款待,基由卑微的出生背景激發)和好奇心(年輕人尋求新鮮刺激)。“我這麼一個渺小、平凡、缺乏自信的軍官竟然有能力讓別人快樂,我內心的震撼無以言喻。這突如其來的發現叫我有些陶醉,爲了釐清這一點,我也許需要再次提醒自己:我一直深信自己是個多餘的人,沒有人對我感興趣,沒有人在乎我。這想法打從孩提時代起就如影隨形,欺壓着我的心靈。” 這樣的描述,是多麼能打動芸芸衆生中每一個普通的讀者啊!

與其說茨威格在寫故事,事實上也在時不時吐露着自己的心聲。看過其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又見那顆柔弱善良的心在跳躍,男主的心理演變就好像是他本人的心理歷程:“從前壓根沒注意過的事物,現在起能令我激動、振奮。看過別人痛苦,內心那銳利、洞悉人世的眼便像是甦醒了,到何處都可以看見許多叫我着迷、激動、震撼的細節。然而在我們的世界裏街坊相連,屋舍毗鄰,處處能感覺到人的命運,灼熱的苦難一路蔓延燃燒到世界最底層,所以我不敢鬆懈,開始過着緊張專注的生活。”

然而,他茨威格描述的遠非如此簡單,而是心靈變化的跌宕起伏。在日常同伴好友的善意取笑中,男主意識到自己受着助人快樂的驅動因而連續數晚老往富豪家去陪伴殘疾姑娘,彷彿掉進一個陷阱,開始自省、卻步:“就如同他允諾要給伊蘿娜一筆嫁妝,只要她能照顧他那可憐的孩子到最後。他也想把我買下來,以現金買我的同情、買我說的笑話、買我的陪伴!我這個頭腦簡單的傢伙差點跌入陷阱,沒注意到已自降格調成了寄生蟲……我感覺到約士奇與費倫茲的鼓嘴咂舌、驚愕詫異已摧毀了我恬適自在的好心情,不禁捫心自問,你真的只是出於同情、出於同理心纔去接觸這戶有錢人家?難道沒有一丁點愛慕虛榮、耳目之欲?”

可是,不去了就會感到煩躁不安,備受折磨:“我是不是應該撥通電話跟他們說一聲?我第一次察覺,踏入別人的生活後就沒辦法像電源一樣,說接通就接通,說切斷就切斷,每一個介入別人命運的人,多少會喪失些許自身的自由。” 轉而變成了憤怒:“千萬不能創下先例,更不能讓習慣變成義務,何況我也不想讓自己受義務的束縛。”

在情緒的強烈撞擊下,理性和感性用力拉鋸,意識被模糊被阻擋被壓制,這一段描寫再現了我們常常遇到的處境:“我清楚記得自己在康鐸敘述時有個問題想請教他,卻因爲心神不定,沒有機會打斷他。在某個段落,我想要了解某個細節!現在有機會提出問題了,我卻記不起來了。想必是我聽得激動,把問題給沖走了。我回溯談話的各個轉折處,但不過是白費力氣。感覺就像明明感受到身體有個部位疼痛不已,卻無法明確指出疼痛之處。”

這只不過是故事的剛剛開始,由此往下的情節,已容不得我繼續思考或者代入,因爲這樣激烈的行爲好像太過了,無法代入只有追蹤。茨威格一如既往展開豐富的場景化描述,男主“被牽着鼻子走”,而讀者的心也一路被牽着走,如同“被套住了脖子,越拽越深”。

縱觀整篇故事,讓男主萬般焦灼的,就是該死的“同情心”。茨威格對於人類情感的描寫果真不惜筆墨,對於人類遇到弱者常常顯露出的“同情”,他寫道:“同情,當然是美事一樁!不過,同情可分爲兩種。一種是膽怯善感,說白了其實只是心靈焦灼,面對他人的不幸,急於從難堪的情緒波動中儘快脫身。這種同情,絕不是共感他人的痛苦,不如說是種本能的防禦,免得自己的心靈受到波及。另一種纔是貨真價實的同情,不是感情用事,反而富有創造性。這種同情清楚自己的目標,堅決果決,耐性十足,能共同經歷一切苦難,直到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甚至力竭也不罷休。唯有走到最後,唯有走到極端痛苦的盡頭,唯有耐性超凡,纔有能力幫助別人。只有決心捨己爲人,犧牲奉獻,纔有資格幫助別人!” 這些話,其實是茨威格的自言自語,與他個人的行爲一脈相通。

但是,《心靈的焦灼》裏所謂的同情心,不過是虛榮心餵養的外殼。沒有責任擔當的虛榮心,就如同寄生蟹,頂着華美的殼(同情心),閃耀了自身,實質縱寵了對方;既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對方。因此,故事的情節起伏跌宕,全因這“同情心”在與現實(更多的是涉及榮譽、社會認同感,當然最根本的就是沒有真正的愛情基礎和思想內涵)的糾結碰撞中,變幻出更多轉角,但是逃無可逃,已經形成的束縛成了事實。最終到了末後幾章,弗洛伊德式的夢境如追魂一般,男主被女主嗒嗒篤篤的柺杖響聲錐心迴盪,直中命脈。正當命運走向積聚難耐,無論主角、讀者都迷失了方向的時候,作者終於揮出戰爭的寶劍,快刀斬亂麻,讓早已明白的定局昭然顯相,才能結束所有的焦灼,讓男主到戰場上贖罪轉運。

《心靈的焦灼》,能夠吸引人的地方是寫就了殘疾人、父親、醫生等不同角色心靈的焦灼。其中來自於老歐羅斯瓦侯爵夫人遺產的拉尤斯·馮·凱柯斯法瓦發家史,正是改編爲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原始素材。

線上看書有讀紙書不可多得的福利,每章節後面的書友點評,得到共鳴的同時也時不時衝撞一下個人感受,挺有意思。摘錄一些回味:

書友“小說”點評:讀茨威格的書會有一種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就像過於飢餓的人喫飯喫得太猛了一樣。太喜歡讀他的故事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讀過好幾遍。

書友“千尋”點評:越來越發現,好的小說和讀起來寡味的小說,差別不一定是故事情節多麼曲折離奇驚豔,更多的是反應在每一字每一句上面,同樣的情感和遭遇,如何更有滋味的表達出來。一般的故事,怎樣在對話中插入獨到的見解。給人啓發或是給人精神體感,就像食譜相近的美食,做出來千番滋味,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說不上來的平衡和妙處。

書友“paprika.”點評:呼,好多抉擇的反轉啊,被女主表露真意-現場逃離-逃離地方-與醫師交談下定決心-被女主識破-女主絕望岳父絕望-男主同情又驅使着答應。呼,反轉都是基於同情,但又區別於共情層面的同情。

書友“discover”點評:書中描述了兩種同情引發的愛情,即使有無數的前人爲借,他也不願意相信自己能作爲被愛而得到幸福,集體的壓力不可避免的干擾一個人的決策,集體的潛意識究竟還要殘害多少代人才肯罷休。


《心靈的焦灼》人物關係圖

安東·霍夫米勒:男主人公。

黛西:我的伯母,每月補貼我一百克朗讓我在騎兵營服役。

同事好友:約士奇中尉和費倫茲少尉,密斯里維茲,軍醫哥德包姆,騎兵上尉史坦胡貝爾伯爵/馬術教練

凱柯斯法瓦家族:首富,包括:主人拉尤斯·馮·凱柯斯法瓦,千金艾蒂絲·馮·凱柯斯法瓦(瘸子,女主人公),侄女伊蘿娜。

康鐸:艾蒂絲的主治醫生,無法治癒的艾蒂絲腿疾仍心存希望(繼續提供治療也是爲了本人的生存吧)。出於所謂善意的同情,娶了他沒能治好的盲人爲妻。

巴林凱:原軍團裏的壞孩子,曾當少尉後升到中尉,最精良的騎士、最狂妄的傢伙、最大膽的賭徒和獵豔高手;與一位富可敵國的荷蘭寡婦後,經常回來拜訪駐防地,慷慨解囊,揮金如土,助人爲樂。男主霍夫米勒求他爲自己辭去軍職後安排工作。

斯維託薩·布本希克上校:征戰多年、墨守軍規、最令人畏懼的上級將領。阻止男主最後的自毀行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