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療法(4)

    存在之虛無的主要表現是厭倦。現在我們能夠理解叔本華的話了: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事實上,對精神病學家來說,厭倦所帶來的問題要比焦慮帶來的多。而且這些問題日益嚴重,因爲自動化可能導致普通工人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多,而許多工人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些大量的閒暇時間。

    比如,我們來看看“星期日神經官能症”——人們在忙碌了一週後,突然覺得生活沒有了內容,其內心的空虛感凸顯出來。類似抑鬱、暴躁和藥物依賴這樣的普遍現象,除非我們承認其背後的存在之虛無,否則是難以理解的。領養老金的人和年長者容易出現這樣的危機,也是因爲同樣的道理。此外,存在之虛無還戴着各種各樣的面具和僞裝出現。有時,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通過追求權力(包括追求權力之最原始的形態即金錢)得到替代性補償。還有一些時候,遭遇挫折的人對意義的追求會被追求享樂所替代。這就是爲什麼存在之挫折常常會轉向性補償的緣故。在這類病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性行爲在存在之虛無中會變得異常恣肆。

    假若我們不能在心理治療之外輔以意義療法,那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治癒他們。因爲通過填補患者存在之虛無,他就能夠免於復發。因此,意義療法不僅針對意源性神經官能症,也針對心源性神經官能症,有時對體源性(假性)神經官能症也有療效。這樣看來,馬格達·B.阿諾德的話不無道理:“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必然也是意義療法,不管後者所佔比重是多少。”——《生命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