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不是躺平


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Michael A. Singer
New York: Harmony Books, 2015

Life rarely unfolds exactly as we want it to.
——Michael A. Singer

被推薦了很久的一本書,名字《臣服實驗》也很特別,翻看之後發現原來跟寫《不羈的靈魂》是同一位作者,儘管後一本書我也沒看過,但知道是一本暢銷書。

看書有時候也是看機緣,當時第一次在奴隸社會公衆號上推薦的時候我就去找過這本書,結果借回來之後發現不是辛格寫的,只是中文名相同而已。後來有機會看了一段對辛格的採訪,反覆聽了幾遍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隨着同時在看《臣服實驗》,讓我對辛格這人有過一些瞭解之後,才逐漸有點懂得他想要表達的“臣服”是什麼意思。

順勢

辛格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是一個嬉皮士,他的自我覺醒之路是在他與他人的一次對話中開始,他發現怎麼腦子裏老有一個聲音出現,一直“說”個不停,到底是怎麼回事。他還發現有些時候自己的大腦明明想拒絕一件事,但從自己口中說出來的時候,又是同意的,好像他的身體幫助他做了決定。

經歷一段獨行墨西哥旅程之後,他就在美國南部的一個樹林裏建了一個房子,每天早上做冥想的早課,就這樣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接下來的過程就是講他在面對命運給他的任務時,如何去面對與處理,順着上天給出的“啓示”去完成。有些故事看上去也挺神乎的,但大多數的故事看着就是感覺“巧”。比如剛賺到一筆錢,隔壁鄰居要賣地了,而售價正好與他剛賺的錢差不多,他又一直想買這塊地,於是就很自然地做了這筆交易。

從個人經歷出發,我理解的“臣服”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去做,等着天上掉餡餅,而是在做事的時候面對任何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東西都能夠接納,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說得玄乎點就是,有些時候做一些事特別順,那也許說明這事做對了;有些時候做事又會覺得阻礙特別多,即使硬做成了,結果也不是特別理想;有些時候有些事怎麼也做不成,最後也只好放棄。

有句話說,當困難和挑戰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是因爲上天已經認爲你準備好了,所以纔會在這個時候出現你的面前。《臣服實驗》裏說的經歷,感覺都是一件件事自然地出現在他的面前,很少有主動去想要做成一件什麼事,感覺生活自然有它的安排,你只需要順着上天給你制定的節奏走就可以。

清塵

想想我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很少想過自己現在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是因爲大家都走這條路,都有這些東西,我纔會走這條路呢,還是問過自己真的想過這樣的生活。這還是一個挺難回答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好好想過,都是無意識地在往前走。在走的過程中,經常在大腦中出現“一定”、“應該”等詞彙,好像我不按照這個劇本來生活就是不對的。

在書裏我看到辛格通過冥想找到了自我覺醒之路,這條路到底是怎麼走的呢?我的理解是,我們很少去探尋自己,我們的行爲準則也多是按外在標準在刻畫。於是時間久了,我們就很難看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者說也不敢去探索,怕面對自己,萬一發現這麼多年努力的方向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還是挺殘酷的。

冥想就好似一個清除我們心靈上塵土的過程,我們的內心原本就似一塊明鏡,但時間久了上面都是灰,而我們也任由其積累越來越多的灰,直至看不清其本來的面目。我們也許有時候感到自己身心有不舒服,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破解,我們需要用一些方法來把上面的灰擦掉。當然去除污垢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積累這些塵垢有多久,我們清除它們的時間估計也差不多。

冥想

說到冥想,我還特地去看了一些論文,收錄在Neurocase上的一篇文章BrainAGE and regional volumetric analysis of a Buddhist monk: a longitudinal MRI case study,就講了長期冥想可以減緩大腦的衰老進程。另外兩篇收錄在Cerebral Cortex裏的研究冥想與身體機能的文章也挺有意思(Progressive increase of high-frequency EEG oscillations during med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ts trait effects on heart rate and proteomics: a study on the Tibetan BuddhistBrain–Heart Interactions Underlying Traditional Tibetan Buddhist Meditation),至少能發現冥想並沒有那麼神祕,也可以被用於科學觀察。

冥想是自我探索的一種方式,我們還有很多別的方式去覺察自我。觀察我們內心升起的念頭,也是一個途徑。書中特別強調的是對自我的覺察力,遇到好事壞事都要對內心的反應有所覺察。看見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有些我們心中的淤堵,當我們主動去看到的時候,也就消散了。而持續這樣的自我覺察,就是在給自己的心靈清淤。

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不願意去面對積壓在心中的不愉快的事,但如果一直迴避問題,心理的負擔會越來越重,直到影響身體,積鬱成疾就是這麼總結來的。所以在看到別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更輕鬆之後,自己也可以去試試,可以從最新遇到的困難開始,去觀察自己的內心,看到自己的需求,慢慢將覺察自我形成習慣。不讓新的淤泥進入心靈,同時再慢慢清理以前的積垢。

臣服

放下個人好惡也是重要的一課,來到你眼前的“任務”可能並不是你喜歡的,但你可以做,或者說你的內心其實是想做的,只是你的大腦一直在告訴你不行。又或者你想做的事一直就沒機會做,不是時間不對就是遇到的人不對。那就臣服,既然事情來了就做,既然事情還做不成那就先不做了。

作者把書名叫《臣服實驗》是因爲整本書都是關於他自己生活中對“臣服”的踐行,相當於他把自己作爲實驗對象,去觀察自己“臣服”之後會發生什麼。每一個“臣服實驗”都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這讓我想起在讀《僧侶與哲學家》這本書時,裏面有段對話大致意思是,佛法中說的道理,無法用現代科學的雙盲實驗來證明,你只有自己去體驗去修行之後,才能明白,是需要用自己去做實驗,但又不可能有一個參照組。

這就好像是說,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怎麼說也不會明白。臣服也是,自己去做了的人可能會明白其中的含義,沒去嘗試過的人一般很難去體會這種感覺。實際上辛格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他一路走來似乎都是跟着命運的指示走,所以他的“臣服”絕對不是躺平,但他的臣服經歷又讓人覺得很神奇。很多時候,自己的認知還不到位,能看到的只是“雞湯”,一旦誇過了某個認知障礙的時候,會發現同樣的東西說的就是真理。


辛格就是把他的故事娓娓道來,告訴讀者他一路的臣服是怎麼做的。感覺他的人生就像是水一樣,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結果卻比那些喜歡爭搶的人過得好。書雖說是看完了,但要學會像他那些的臣服肯定還是要不斷的修行。不管是通冥想也好,覺察也好,先去觸碰自己的內心,去探尋下自己內心的世界,不要與自己過不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學會像水一樣,因勢利導,不強求,但也不躺平。

-END-

參考資料:
Neurocase: BrainAGE and regional volumetric analysis of a Buddhist monk: a longitudinal MRI case study(2020)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54794.2020.1731553
Cerebral Cortex: Brain–Heart Interactions Underlying Traditional Tibetan Buddhist Meditation(2020)
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rticle/30/2/439/5510041?searchresult=1
Cerebral Cortex: Progressive increase of high-frequency EEG oscillations during med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ts trait effects on heart rate and proteomics: a study on the Tibetan Buddhist(2022)
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rticle-abstract/32/18/3865/6491353?redirectedFrom=fulltext
Michael A. Singer: Temple of the Universe
https://tou.org/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