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不可只讲大道理

每当我们在上课时遇到不好好听课的学生,一般情况很大可能会给他们灌输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虽然说“育人成才”是我们心中期许,但有时候不能操之过急,尤其是每当我们情绪不理性的时候,比如遭遇了极大的愤怒或者委屈,更不能把心中的真实想法像涛涛洪流一般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

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发泄情绪的正常方法,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稚嫩的儿童,他们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固的红色思想,伟大而高尚的英雄形象还停留在半信半疑的阶段。有时候学生对书本上的内容不太上心,却对老师无意间说过的话格外在意,这便是身边亲近之人的潜在影响。

如果贸然去跳过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培养,直接去渲染理想主义的大无畏精神,这将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与老师的隔阂进一步扩大。一方面源于学生的适龄心理老师并不能感同身受,而另一方面这些优秀的品质在老师、家长身上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假如,社会陷入一种追名逐利的现实主义,那么对于他人的奉献与关爱将成为众多媒体追捧的焦点。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如今的英雄形象面临新的挑战,任何正能量的背后都可能会面临负面舆论,这会导致做一个好人的成本越来越高。我们要教育学生心存善念,但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个人的好心去滋生更多妄图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欲望。

当然,再多的书本事例抵不过一个活生生的人。老师和家长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时,是否能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些榜样作用。单一的说教并不能引导学生进入自我精神与品格的修缮,在我们红色传承当中似乎也存在刻意去呈现舍身取义的伟大情节,从而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精神向导。

借用英雄人物的励志故事,去启发学生的对于党和国家的热爱,一定要接地气,让伟大的人格在细微之处的做法当中产生深刻触动,引发强烈共鸣。老师与家长的德行应该有意向他们效仿,不要让学生时常处于自私与无私的矛盾当中,要试图发掘内在的关联属性,让每一个与学生童年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都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一面旗帜。

不只是书本才是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唯一途径,真正对于党和国家的关心在于生活与学习细节当中,比如说当我们谈到一位英雄时,我们能从这样的事例当中得到哪些启发,而不是一昧以道德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选择。当学生对于某种现象提出质疑,要与他们进行基于平等环境下的友好辩论,从而产生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的信赖,激发他们立志报国的决心与动力。

我们也要给学生说明一点,爱国不只是上前线拼命,也不是在网络发起道德谴责战,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每一个阶段爱国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当前阶段的学生只要好好学习,便是在奋勇杀敌,而我们老师也要为人师表、勇担使命,不要让被鲜血染红的旗帜在青少年心中倒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