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为什么会谈“性”色变

这些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随之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注重食品安全、排查校园欺凌、配备心理教师等等举措无不在证明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是存在未知风险的,但似乎有一点并不受学校老师及学生家长的重视,那就是有意回避学生对于两性知识的渴望。

生物是一门专业的学科,但涉及人体的讲解需要克服很大的心理障碍,并且哪怕明知道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方式,也要面对来自大量保守家长义正言辞的投诉,给科普教师冠以“不正经”之类的名头。

但如果学生对于自己隐私没有正确认识,那么就可能导致还未成年就已经开始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交友频繁、感情泛滥。有些东西当我们不重视的时候,学生也就会变得无所谓起来,如同课堂上的知识要标注重点一样,我们也要把这门虽然羞涩但不得不提及的学科推上日程。

对于孩子发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不要以一句“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无比敷衍的谎话去欺骗他们。哪怕年纪尚小,也有对于咕呱生命来源探索,以及男女身体构造解析的权利。

两性常识,并不只是夫妻床笫之道,更要赋予童稚之趣。单纯的露出是色情表现,而通过娱乐化、科学化的科普展示,使之成为能够成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书籍。教师的专业,不仅要体现在对于文本的筛选与转换,更要有一股保持严肃、立场坚定的心态,不然面对学生的有意挑衅如何继续维持课堂,要以专业知识让绯闻与未知无话可说,才能在人言可畏的场域形成属于自己的滚滚洪流。

不同年龄段有对两性不同的诉求,但最难的是如何坦然走好第一步。很多幼儿小朋友对男女生理特征比较好奇,会问一些令我们有些尴尬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男生和女生为什么下面不一样”、“女生为什么可以扎辫子、穿裙子,而男生就不可以呢”、“妈妈,为什么你可以化妆,而我却不可以呢”等等,这些令成年人大吃一惊的问题,正是我们可以进行生理科普的良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没有这方面进行引导的话,幼儿之间的玩耍有时会超越两性的界别,他们会不自觉模仿大人的亲密习惯(拥抱、牵手、亲吻等),在懵懂无知的小朋友眼中,觉得这就是男女朋友关系好的表现。

不幸被老师或者家长遇到,处理这类问题在我看来更偏向于两种角度:第一,只当做日常玩耍的特殊情况对待,但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第二,男女有别,这样行为已经明显过界,碰到上纲上线的家长将直接影响后面的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欠缺全面考虑,从个人可持续发展来看,学生对于自我身心的正视,将对以后交友、婚姻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在关联。诸如幼儿、低龄学段的儿童,其实比较好引导的,一句谎言就可以完美的地解释很多看起来无解的话题,但这些真的是并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反而在之后的经历中会慢慢发现老师、家长原来并不是他们所向往、所推崇的榜样,而是对于隐晦性知识存在盲目指向。

我们作为成年人,当然可以想得很多、做得更多,但在那些未经人事的学生面前一定要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对于成人的你侬我侬、或者一些其他亲密行为要格外避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要极力为中小学两性科普创造良好条件,使幼儿、小学、中学等不同层次学生形成各有侧重的知识结构,相互之间有效衔接、层层递进。

尤其是幼儿尚处于性启蒙阶段,在发现可能会引起过界行为时,不是直接杜绝,而是要与家长一起形成闭环教育,以问题促进对于两性好奇,以事件优化男女交往的尺度与界限,如果说我们口语表达不能解决其中的矛盾,那就借助绘本、动画,或者性教育方面的公益力量,让学生通过专业引领开启自查自纠,逐渐形成可以长期坚持的交友观,这对于孩子以后的感情趋势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帮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