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兒子什麼是孤獨

上預科的兒子來信說,宿舍裏因疫情只來了三人。他與其中一個相處很好,另一個有些玩不一起,但是沒有矛盾。現在常常是他一個人去上課或者是喫飯,他心裏有些不舒服。

我和他父親有些擔心,我告訴他在與室友相處時,不迎和,不奉承,平和相處。

由於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以各種方式湧入大城市,包括上大學的他們。他們揹着行囊,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看着身邊路過的行人,行色匆匆,爲着生活而奔波。而自己做爲一個的外來者,在闖入這座陌生城市的那一刻,就成爲一個孤獨者。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人唯孤獨,方爲常態。

三毛曾說:“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過份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裏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下安。”

因爲生命本就是一場孤獨的跋涉,孤獨或許有些冷清,但這並不可怕。有些時候,孤獨是我們生命的禮物,只有孤獨的自己,纔是最真實的自己。

知乎上曾提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你在什麼時候覺得自己最孤獨?”

有人說,“是離家千里,走出人滿爲患的地鐵站時,看到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是爲自己而亮的時候;是在咖啡店,第二杯半價卻沒人陪自己享用的時候;是在工作中滿腹委屈,卻無人傾訴的時候。”

從呱呱墜地,到年長成人,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免不了會有這樣的感受:“身處鬧市,但卻感覺很孤獨。”

無論大城市,還是小縣城,孤獨它從不缺席。城市的生活節奏總是推着我們不斷地前行,很多人渴望通過頻繁的聚會,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狐獨,於是,時常遊走於一波又一波的酒足飯飽。

可當人羣散去,孤獨感倍加來襲,才恍惚明白看似周遭人來人往,身後實則空無一人,在各種各樣的交際場周旋輾轉,其實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在蹉跎生命。

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花開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對人言;水暖水寒魚自知,會心處還期獨賞。

所以孤獨不是寂寞,而是一種獨與天地往來的精神。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唐代最有孤獨意識的詩人陳子昂,就曾寫道: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因地心境坦蕩之士,雖無人爲伴,以孤獨自詡,但不覺空虛寂寞。

少時不理解《紅樓夢》中,林黛玉爲何喜散不喜聚,人到中年方理解:“高質量的孤獨,勝過低質量的隨波逐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