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中,你一直關心的三個問題

作爲一名資深心理諮詢師,十多年來,除了不斷學習提高專業水平外,還一直在努力科普相關知識,包括但不限於每次諮詢開始前請來訪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進入諮詢室再簡單介紹保密和保密例外以及其他設置,等等。我發現,下面幾個問題是來訪者經常感到困惑的,專門列出來,一併解答。


第一,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到底是什麼關係?

心理諮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希望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心理諮詢師是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諮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百度百科)

看定義就明白了,心理諮詢師看起來象能答疑解惑的老師,又象關心體貼的朋友,但實際上都不是。爲了保證有效的幫助,心理諮詢還有很多特殊的設定。

比如,保密。老師肯定會找家長交流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但諮詢師未經來訪者許可絕不會把任何談話內容告知任何人,包括家長或其他家屬(發生保密例外的情況除外)。

再比如,專業的心理諮詢發生在規定的諮詢時間內。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來訪者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諮詢師,但一般不會立刻得到後者的幫助,而是要經過預約流程。

大家可以想象一個在人際方面有困惑的人。

他做諮詢,並不是爲了讓諮詢師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而是要通過心理諮詢中的體驗和討論最終獲得理想的人際關係。如果諮詢師充當了好老師好家長和好朋友的身份,其實是剝奪了這個人發展自身能力的機會。來訪者在生活中嘗試接觸人和事,將其中最影響自己的部分帶給心理諮詢師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和提升,這纔是經濟高效的成長方式。

所以,心理諮詢師一般不會與來訪者保持私人聯繫。從諮詢師角度是工作和生活分開,保證工作狀態,從來訪者角度是不即時滿足自己,促進更多嘗試增強體驗。


第二,爲什麼這個諮詢師要建議我去找別人?

不管是初次訪談還是工作了很長時間之後,心理諮詢師都有可能建議來訪者去見專科醫生或者其他諮詢師。一般基於如下原因:

1.認爲來訪者的情況有可能是某種疾病的表現,需要找大夫做專業診斷;2.諮詢工作遇到瓶頸,認爲尋求另個流派,風格或特質的心理諮詢師可能更有效;3.有其他更符合來訪者利益的選擇,比如大學生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可以免費。

這絕不意味着來訪者“病得太重”“諮詢師嫌棄”,而只是心理諮詢師基於現實情況和專業訓練爲來訪者福祉而做的綜合考慮,會在諮詢中講清原由,認真討論,最終的選擇權仍然在來訪者自己。


第三,未成年人來訪者的家長是個什麼存在?

家長對於孩子,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所以,無論形式上父母是否進入諮詢室,都是心理諮詢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如何和家長一起工作?每個心理諮詢師作法不同。我通常的作法是:和孩子諮詢三四次之後,徵得來訪者同意,根據情況邀請家長專門來做一次諮詢,內容包括提供對孩子的簡單評估以及幫助家長解決一些親子教育的典型困境,或者家長和孩子一起來諮詢室,安排個家庭諮詢。

我們堅信,家長是最期待孩子進步而且願意爲此做努力的人,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家長從更廣的視角瞭解孩子,一起創設更利於其成長的環境。爲什麼不是打個電話講點建議呢?因爲簡單的建議一般太草率且很難被執行,需要專門的時間詳細交流,促成家長的自我覺察和修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