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家庭旅行?先過三個心理關

認識個旅行社的專車司機,他說最怕拉夫妻同行的旅客,經常走一路吵一路,自己不光要開車,當導遊,還得同時調解家庭矛盾。又到休假旺季,幫大家先打個預防針哈!


籌劃階段:興奮和理智的平衡遊戲

要出去玩兒總是個開心事兒,真正成行前先回答四個問題:誰去?去哪兒?去多久?怎麼去?

最重要的是人,參加人員基本決定後面三個答案。如果有比較小的孩子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那就需要選擇相對近,各方面環境好的地方,而且考慮他們的的適應性,不能在外時間太長,還得挑選合適的交通工具。一天開十幾個小時車,奔出去上千公里,年輕人大呼過癮,對這些人可能就是受罪。

心理準備:

有取捨。    只是一次旅行,別妄想它承擔太多的夢想,想去好多地方,希望讓老人孩子都開心,等等等等……找準目標,專注投入,忌求全責備。

敢享受。    如果條件不成熟,很難周全,要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期待。可以策劃二人行,或者二人行加隨後的短期全家遊,甚至做回“獨行俠”。總之,不攀扯他人,不自留遺憾。


漫漫行程:在開放的心態下靈活盡責

相對於日常生活,旅行中容易發生矛盾的最大原因是不確定性,可能定好的景點不能去了,因爲缺個手續買不到門票,也可能半路車出故障要停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這時需要相互支持鼓勵,集思廣義想辦法。

即使沒有這些意外,人們也會因爲過度勞累脾氣變壞,或者在喫飯住店等小事兒上無法一致而爭執。這時需要提前有分工,並量力而行安排行程,留有餘裕。

心理準備:

擁抱意外之事。    出來就是找新鮮的,要不在家待著吹空調多好!把大大小小的意料之外當做上天的獎賞,不怨天尤人,隨時準備調整計劃。年終老闆發個大紅包,你還一定要追着人家要當月那點微薄的工資嗎?

肯定同行之人。    能夠一起出來,至少說明大家既有感情基礎又有相同方向。這些基本條件在旅程中會轉化爲各種貢獻,你會開車,我擅長聊天;你不講究喫住,我能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宿。自己積極參與,同時不斷髮現同行者的努力,營造溫馨喜樂的精神環境。


完美收官:用美的眼睛結束美好旅程

心理學裏有個概念叫“峯終效應”,指的是潛意識只能記住一項事物高峯和結束時段的體驗。所以,雖然身體可能疲憊,心裏有點不甘,還是要注意給整個旅行設計個好尾巴。

比如,回顧印象深刻的景觀,熱情稱讚某位家人的出色表現,分享圖片和感受給更多人,加深積極情感,等等。善於發現美,表達美,美好就能存在得更深更久。

心理準備:

克服惰性。    很多人覺得結束就結束了,還有的沉浸在假期完結的怨忿中,忽視剛剛完成的旅程,或者提前進入工作狀態。這實際是一種懶惰。認真思考過往經歷,充分回味特殊體驗,纔算真正珍惜某段時光,並在其中大有所獲。

積極思維。    旅行與日常生活大不同,這是它吸引我們的地方,也是可以藉此修煉自己的機會。欣賞美好的風景,感恩奉獻的家人,讓小麻煩和小挫折成爲下次旅程順利的臺階。你會成爲最好的旅伴,自己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成爲更好的樣子!


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願大家日常生活中也能在這些心理關隘中悉心修行,完成豐富多彩的生命之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