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星沉沒,更深月影斜”,看踏歌盛會,體察唐朝社會風貌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在其名作《贈汪倫》中曾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而此處所寫的“踏歌”,正是流傳於我國古代南方民間的一種歌舞形式,多人連手而歌,並以足踏地爲拍,故形象地以此爲名。

踏歌也是青年男女密約幽會的一種形式。唐朝詩人謝偃的這組《踏歌詞》共有三首,描寫姑娘們從香閣中出來,相約到某處去竟夜踏歌、載歌載舞的情景。這裏選取最後一首,來欣賞唐朝之時民俗習氣到底如何美妙。

《踏歌詞》

【唐】謝偃

夜久星沉沒,更深月影斜。

裙輕才動珮,鬟薄不勝花。

細風吹寶袂,輕露溼紅紗。

相看樂未已,蘭燈照九華。

謝偃,生年不詳,卒於643年,衛州(今河南衛輝市)人。本姓直勒氏,其祖曾仕北齊,後改姓謝。謝偃曾在隋朝爲散從正員郎。唐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唐太宗引爲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終爲湘潭令。其善作賦,《全唐詩》存詩四首。

“夜久星沉沒,更深月影斜”,這兩句實際上是對前面的總體說明,因爲在前面的兩首踏歌詞中,詩人已經詳細地描寫了姑娘們“人懷誠信之心,人爭歸趣(趨)而來往不絕”、“手舞之,足蹈之”的狂歡景象。而到了此處指出“夜久”“更深”矣,既表示時間無聲無息之無情,也傳達出歡快的時辰總是短暫,總是令人分外遺憾。

詩人沒有格外去寫姑娘們流連忘返的模樣,畢竟早先手舞足蹈之場景已經表明一切。如今,只需如實描寫出當下的自然天象情況:“星沉沒”表明入夜已經很久,而“月影斜”則點出更已經太深。而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大抵便是因爲姑娘們太過於投入,整個身心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裏,沒有察覺到時光的飛快流逝。

“裙輕才動珮,鬟薄不勝花”,珮,現在統一簡化爲“佩”字,指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見許慎《說文》:“佩,大帶佩也”。鬟,“鬟,總髮也。從髟,睘聲”(《說文》),鄭珍注曰:“謂盤鬟如環。”古代未婚女子的一種環形髮式,即在頭上或額旁梳成環形髻,其式樣有高低、長短、大小等多種。如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在上一首踏歌詞中,詩人曾細膩地敘寫“風帶舒還卷,簪花舉復低”,把姑娘們在踏歌場上手舞足蹈的狂歡景象,給描繪得生動活潑。隨着歡歌熱舞的時間拉長,姑娘們的體力當然會跟不上來,而且由於長時間舞蹈,自身衣衫和頭飾都會產生紊亂的形象。無論是隨着輕裙跌宕起伏的玉佩,還是紛亂的欲墜的頭飾,都體現着姑娘們狂歡之後的狼狽中調皮模樣。

“細風吹寶袂,輕露溼紅紗”,寶袂,袂意爲衣袖。另有本作“寶襪”,即腰帶,古代女子束於腰間的綵帶。如隋煬帝《喜春遊歌》之一:“錦袖淮南舞,寶襪楚宮腰。”這兩個說法,放在此處其實都是成立的。不過,如果考慮到唐代服飾之後,腰間束帶與後面的臂上紅紗,相對要顯得更爲合適一些。

無論是深夜的“細風”,還是“輕露”,都是比較明顯的自然事物。正是在這般細膩而逼真的描繪之中,姑娘們樂意陶陶的憨態可掬樣貌便一一被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如此栩栩如生,如此活潑可愛。那一刻,眼前似乎浮現在夜風中翻飛的腰帶,以及被夜露打溼的豔麗紅紗,而嬌媚的姑娘們卻淹沒在這些背景裏,逐漸模糊在歷史的塵埃中。

“相看樂未已,蘭燈照九華”,蘭燈,指精緻的燈具,出處見《南齊書·劉祥傳》:“故墜葉垂蔭,明月爲之隔輝;堂宇留光,蘭燈有時不照。”如韋應物《郡齋臥病絕句》詩:“香爐宿火滅,蘭燈宵影微。”九華,原是後趙暴君石虎建築的豪華宮殿名,後多用來形容宮室及器物裝飾的色彩繽紛絢麗。

再熱鬧的場面都會落幕,再精彩的節日也會散場。可是又怎樣呢?對於親身參加過盛會的姑娘們來說,只要全心投入熱情過,開懷過,就已經足夠了。所以,她們纔會在分別之際“相看”而覺得“樂未已”矣。而當她們回首燈火繁華之處,但見輝煌光華照射着幢幢繁麗無比的樓宇宮殿。在那裏,還有許多餘韻流淌着。

這首五言八句的小詩,最爲需要注意的是中間四句,詩人着重描寫姑娘們踏歌之後的情景,以及盛會結束之時的細膩感受。整首詩拋棄了初唐詩詞中那些慣用的華麗文辭,寫得極爲其質樸無華。通俗易懂的背後,愈加能夠體悟到那些姑娘們掩飾不住的喜悅之情。

仔細考量本詩,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踏歌之時的種種盛況鏡像,而是巧妙地以物傳神,以小見大,抓住其中主要描寫對象的關鍵性行爲,從而水到渠成地導引出來盛大的場面。此種欲言又止、欲蓋彌彰的做法,不但可以使欣賞者身臨其境於歌舞晚會的盛況,而且還可以體察到隋唐時期的若干社會風貌。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