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此泉路,猶是昔煙霞”,讓詩人難以忘懷的,永遠是熾熱鄉情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在外的遊子,無論離家多久,內心深處也總是裝着迴歸的願望。那山那水,那人那狗,不管有情人家,或者無情生物,距離越遠越是令人牽腸掛肚。惹人流連嚮往的,其實或許並非簡單的事物,而是徘徊不定彷徨憂疑的情思。

《還山宅》

【唐】楊師道

暮春還舊嶺,徙倚玩年華。

芳草無行徑,空山正落花。

垂藤掃幽石,臥柳礙浮槎。

鳥散茅檐靜,雲披澗戶斜。

依然此泉路,猶是昔煙霞。

這首《還山宅》,屬於五言排律,作者是初唐詩人楊師道(?—647年),字景猷,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唐朝宰相,隋朝觀德王楊雄幼子、中書令楊恭仁之弟。據聞他才思敏捷,被唐太宗李世民聞訊後,便想一查實證,讓其當場作詩,果然倚馬可待,不負衆望。

“暮春還舊嶺,徙倚玩年華”,詩人直接點題,注重在一個“還”字之上。另外又挑明返還的時間是“暮春”,這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季節。暮春,春末,農曆三月;見《逸周書·文傅》:“文王受命之九年,時維暮春。”徙倚,猶徘徊;逡巡;見《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

第一聯之中詩人提到了“暮春”季節,並以此與“年華”相對應,更加令人歎爲觀止的是其中那個“玩”字,把人生內含的虛無全部包括無遺。那麼,本就被許多紅塵事物浪費掉的青春歲月大好年華,又是在春天的末尾這個時期忽然被提了出來,面對曾經朝氣蓬勃的“舊嶺”,詩人此時此刻還會產生怎樣的嘆息呢?一切因果,盡在其間。

“芳草無行徑,空山正落花”,寫詩人入山還家所見場景之一。芳草,香草,此處當指雜草叢生;班固《西都賦》:“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爲近蜀。”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如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雜草淹沒了曾經人跡鮮明的山徑,而幽深無人的山林裏,繁花正在逐漸凋謝。

第二聯寫詩人進入了原本熟悉無比、如今卻模樣大變的山中,曾經來往的山路被遮蔽,曾經喧鬧的山林變寂靜。此處,無論是“芳草”之茂盛,還是“落花”之凋零,拿來與過去做着最鮮明的對比,大有一種“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的感喟。事實上,詩人的舉動行爲也同時表明了這一切都是詩人熟識的,隱含着強烈的“還”之意思。

“垂藤掃幽石,臥柳礙浮槎”,寫詩人入山還家所見場景之二。幽石,指山間墓碑;見王闓運《鄧太夫人鍾氏墓誌銘》:“既別起丘隴,宜有議銘,乃刻幽石。”當然,或許也可指幽僻處之山石。浮槎,同“查”,木筏;指木船;如韋應物《龍潭》詩:“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漫山靜寂,寥無人煙,唯有垂下來的青藤輕撫着墓碑,寄託哀思;而溪畔傾倒的柳樹,旁欹的枝條阻礙着前行的小船。

第三聯仍然承接着最初一聯,詳細地描寫詩人“還”之途中所遇所見之事物。正因爲詩人已經離開家園太久的緣故,所以沒有能夠經常打掃先人之墓,造成藤條掩映墓石;也因爲詩人長期沒能回鄉,所以纔不會得知回家的水路被橫臥的柳樹遮擋住了,早已無法通行。這種來自於自然的無情阻力,其實均比人情上的打擊更加具有傷害性。

“鳥散茅檐靜,雲披澗戶斜”,寫詩人入山還家所見場景之三。澗戶,指家居山澗者的門戶;如溫庭筠《清旦題採藥翁草堂》詩:“解藤開澗戶,蹋石過溪泉。”詩人迴歸舊家園,人聲擾攘,驚動了棲息在茅屋檐下的鳥兒,展開翅膀四散飛走之後,山宅慢慢變得寧靜;雲霧繚繞,仍可以清晰看到由於年深日久,山澗中的門戶開始傾斜欲倒。

第四聯繼續描寫詩人返還途中,遠遠看到被山鳥佔據了的故宅,雖然雲山霧罩恍若仙境,卻終究難以抵擋住風雨侵蝕,逐漸走向坍塌的末路。“鳥散”之後的“靜”,“雲披”之間的“斜”,無不暗示着這一切的後果,山宅被鳥兒佔據,門戶即將倒塌,種種頹廢景象,都是因爲詩人久未還家所造成。

“依然此泉路,猶是昔煙霞”,詩人返回山宅,經過的山道依舊,看到的煙霞如昔,照應了首聯所寫之“還”。依然,依舊之意,形容思念、依戀的情形;如南朝梁江淹《別賦》:“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這是對前三聯的總結,也是詩人內心深處最終的感嘆,所有的情懷以及難以訴說的餘韻都包含在這十個字中。

末尾一聯詩人所寫是對“還山宅”之後的流連忘返之依依不捨,一切都是舊時風景,只有故人面貌依稀,曾經那些原本以爲遺忘的,仍然存在於心底。所謂“煙霞流轉,故土難離;泉路依舊,年華徒增”,大抵如此。長期流浪在外的遊子,唯有迴歸故土之時,纔會明白自己的根本所在。

詩人緊緊圍繞着詩題《還山宅》之“還”,一步一景,步步見景,景景生情,用細膩的筆觸給世人描繪出來一個被遺忘了的“世外桃源”。在那些蘊藏着豐富意味的自然景物之中,細細描述的,緩緩道來的,是詩人內心難以排遣的對往事的緬懷之情。

詩人複雜之情感,並非簡單地融匯在芳草落花、垂藤臥柳、幽石浮槎、山徑煙霞等等之內,而是通過精確到極致彷彿工筆畫一般的寫生,以當前蕪雜的自然景象來襯托過去記憶不可磨滅的印象。正是經過如此鮮明地雙向對比,方纔顯得詩人想念之情真,牽掛之意切。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