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weekly.013 —— 是工具提高了生产力?

似乎这个问题有点怪,不过很多人在买一些电子产品或使用一款软件时,都会提到“提高生产力”这个话题,似乎也真的成了只要生产力不够就是工具的原因。但在这个话题上也有同样一种说法:“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

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我也不禁的想问,为什么?

工具常常有人介绍而且各种工具也不断的层出不穷,但是方法却只有少数人能够讲解透彻,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方法上的推陈出新是非常罕见的。去年有一定流量的书籍《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介绍的就是卡片盒的方法,而这套方法卢曼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明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去年才在中国有翻译版本,但是基于这套方法,国内很多人撰写的书籍中就有了这套方法的影子。如:古典的《跃迁》、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等等。

曾经有段时间我喜欢打羽毛球,在那段时间接触到一些羽毛球的爱好者,当时就发现一些人会更加关注羽毛球的装备而非技术,打羽毛球的水平怎么样先不说,但是一定要有好的装备😁。很多人说这种叫“要有一流装备,三流的技术”

无论是工具还是装备,技术或是方法,人在关注这些时都离不开人性的使然:

方法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而工具不一样,在谈及工具时可以很简单的对工具做个介绍,更简单的可以只是告诉对方工具的名称。这也促使了一些人只关注工具本身却不在乎使用工具的方法。试想一个原始人拿到一把手枪后,他可能只会认为这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铁块吧。在战场上士兵们虽然有着同样的装备,但在一场大战后,有的人可以提升战斗经验,而有的人却只能成为别人的经验。

当然工具与方法并不是对立的,如果工具是习武之人的外功,那么方法就像是内功。普通的习武之人拿到神兵之后虽可以提升很大的战斗力,但是他一定无法成为像南帝北丐那样的人物。就像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在软件的辅助下,也达不到柳比歇夫[1]对时间管理的水平。很多时候我们在享受科技强大之时,也使自己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也很强大。

同样的错觉不止于此,即使是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学习能力上也是如此。每年中考或高考过后,学霸的笔记成了“圣物”,就像寺庙的头柱香一样让人趋之若鹜,似乎有了这些笔记后可以考出与其同样的成绩。

其实,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最初的问题上,到底要如何提升自己的生产力?

  1. 明确自己的问题。问题谁都会提,但是关键在于“明确”二字,可以采用“丰田5W分析法”,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目的:确认自己的目标。
  2. 清楚问题的四象限。清楚的知道现在问题所处的四象限(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分成四个象限)位置,对于那些紧急且重要的你一定要先做,并且要马上找到最有效的方法,而对于那些不紧急且重要的就是提升内功所在之处。目的:确认实现目标的方法。
  1. 选择合适的工具。当明确了目标与方法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应的工具了。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工具时,要选择更加合适的而不是功能更多的。功能的强大虽然会给使用者带来惊喜,但同样使用者也需要更多的学习成本。所以,选择一款可以覆盖你的目标与方法的工具就可以了,少即是多。
  2. 马上行动。不可否认当你完成上面3步的时候,可能已经消耗了大量甚至是全部的精力,几乎没有行动的欲望了,但还是请你拿出最后的一些精力,开始行动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认清不是为了选择工具而选择工具,工具只是一个载体是我们与目标和方法的交互方式。

🍭写在最后

是工具流还是技术流,这其实没有什么定论更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认为无论是哪个流派都不是最终的目标,只是一种起步的方式,最不可取的就是认为流派是最终的形态。

工具也好技术也罢,最终依然还是要达到平衡的状态,生产力最终还是要遵循短板理论,生产力将取决于你最短的那块板子。

注:

[1]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 56 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