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系列】《荀子·勸學》②

說明:勸學中,荀子以較多的假託(於物)的手法來闡述一些與學習相關的實踐、基礎等等的道理,故,以文字闡明之時與之相似。

說明2(分段):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善假於物也

②、南方有鳥焉~所漸者然也。

③、故君子居必擇鄉~。

①、

己身:

實踐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基礎:吾嘗終日而思矣

解:若沒有每日苦思冥想的狀態,不會在一朝求學而感到收穫甚深(與孔子《論語》中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實踐2: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基礎:吾嘗跂而望矣

解:似1

實踐3:而致千里。

基礎:假輿馬者。

解:現象

實踐4:而絕江河。

基礎:假舟楫者

解:現象

開頭兩句是對於己身的基礎+實踐從而獲得的最終的效果,也即學習的效果和遠眺的效果。

引申:第一句可與孔子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相併合理解:孔子所謂學、思一體,此間思是學的基礎,學是思的實踐過程與目標。

引申2:思什麼,學什麼(思己,學己:思考如何讓自己以人類的身份存活在人世間,向聖賢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

他人:

實踐1:而見者遠。

基礎:登高而招

解:現象

實踐2:而聞者彰。

基礎:順風而呼

解:現象

結論: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提:“善”字不僅代表擅長,更代表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後文蒙鳩之卵破子死、射干之所立者然也、蓬之不扶而直、芷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作相反對比。

點:此文當中的六處屬於人類自身的正確的、主動的選擇說明了人類所需要至少學得的有關乎於學識、常識、本能(本領)等,即文中所提及的思、學;登高、博見;御、千里、江河等皆爲在生所需學習的東西。

②、作爲第①段的反向作比:

1、蒙鳩:雖做出主動的選擇,但是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從而導致卵破子死。

2、射干:雖並沒有做出主動的選擇,但是環境所能夠創造出優渥的條件。

3、蓬蒿:雖並沒有做出主動的選擇,但卻因爲環境的趨向性使得自身也與周遭相同(直則直:引申→不肖者或不正者(天生或後天)決然進入一個聖賢、君子的環境,倘若環境不棄,則不肖者也有一定的可能成爲聖賢、君子的跟隨者)

4、白沙:與3作反比,此間是爲清白者誤入或墮入黑道,就也有可能像黑道之人一樣。

引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引申2:在亂世、俗世、迷世之中,更需要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在不改己身之初心而闖蕩,若無此能力,還請退回原地等磨礪心性,準備好了以後方可進入社會歷練。否則,從家門出來的純粹、乾淨的學子,怎能扛過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險惡。最後的最後沉淪是唯一的可能。

3、4合併引申:

3、是爲不肖者進入賢者環境。

4、是爲賢者(或是普通人,若是賢者可能還經得起考驗、誘惑甚至是侵蝕)進入不肖者環境。

分辨當下社會環境是爲(4)環境,即不肖者環境(大環境),分辨過後,才能做出主動的正確的選擇。

5、芷:本是爲好物,即是上文所謂擁有好的基礎,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或是生長過程中被浸泡在了尿液當中,最終被世人唾棄。

引申:像比《傷仲永》,有高超的文學天賦,但被父母所坑害,最後因其泯然衆人矣,而被世人所遺忘。

引申2:幼年成長期,老師、家人、同學、朋友以情恩禮智善相遇、相教、相學、相識、相知(本是好物),長大後若因世俗所需錢權名利色(尿液)而改變了自己的初衷,忘卻了一切,那麼最後的最後,也只能孑孓一身了。

1、2、3、4、5合併引申:

象徵了五種類型的錯誤的處事爲人的方式方法。

1、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正義)

2、不心存僥倖,正確面對社會。

3、就算擁有不好的過去,也需儘可能的向聖賢靠攏

4、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看清、看透社會的本質再做出選擇。

5、長大的標誌是學會防守,而並非一味的進攻。

③、回到《孟母三遷》的實際意義中,孟母三遷的意義就在於給予孟子一個潛移默化的良好的生存、成長、學習環境,使得其之後的人格、德操能夠在自然而然之間成爲其傍身的東西。

引申:君子需通過基礎達成實踐的目的,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對於己身而言正確的主動的選擇——逃離或是堅守。

終:遠離邪僻而親近中正本是每個人需要擁有的最基礎的認知(最基礎的是非對錯觀:辨別何爲邪僻,何爲中正;知道邪僻該遠離,中正該親近),但如若連這樣的認知都沒有的話,只能說自己從小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學習到真正該學的東西,所有的博學都是假的或是錯的。

謹在此地提一句,對於人類而言所需的仁義禮智信或是情恩禮智善才是人類所親近中正的根本,換言之,儒家五常即是判斷一個人是否中正,是否能夠親近的主要標準,是爲了人能夠以自身的身份繼續存活於人世,而不被天地所唾棄、淘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