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效因子

      這個標題有點扎眼,說白了就是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學習心理輔導過程中是什麼在起作用,讓輔導效果明顯?

      誰也不能誇海口,自己可以幫助到每一個來訪者,就像醫生沒法看好每一個病人一樣。醫生有時候也會攤開雙手,接受自己的侷限性,然後下病危通知書。所以,治已病不如治未病,病入膏肓誰也沒有辦法。     

      然而,如果有療效,究竟是什麼在起作用?

    . 第一個療效因子是學習策略自身。     

      學習策略是否起作用?肯定起作用!我在臨牀過程中,發現不少孩子不會學習,比方說,整理錯題本就花樣百出,有些人打死不建錯題本,有些人倒是有錯題本,但是像貢品一樣供着,束之高閣,從來不去觸碰。也有一些孩子背誦英語單詞,這邊背那邊忘。然而,單純討論學習策略是否管用意義不大,就像市面上很多學習機或者是網絡課程資源,好東西就在那兒,但是作用能否發揮出來,取決於個體是否去學去用。有些孩子之前缺少學習策略,如果學習動機強,傾向於接納他人意見,同時執行力強,那麼這樣的孩子往往能起到很好的輔導效果。     

      這裏有幾點值得思考,一個是有些孩子的父母當年就是學神學霸,比方說,我遇到過畢業於復旦、浙大、武大、山大的父母,按理說,這些學神父母不缺經驗和學習方法(當然他們的經驗和方法有點碎片化,缺少系統科學的總結)。可是,父母一身武藝卻傳遞不過去,背後原因有可能是親子關係不暢,或者親子之間缺少傳遞的氛圍,所以古有“易子而教”的說法。這就是爲什麼有些教師會感嘆,能把別人家的孩子教得非常好,卻苦於教不好自己家的孩子。說到這,涉及第二個療效因子,那就是親子關係狀態,所以我一直強調關係勝於教育。     

      還有一個必須強調的是,教學可以說是一門藝術,所以有好老師和差老師的區分。一個好的老師在於能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甚至能影響孩子一生。我個人以爲,學習策略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是隨着教育科研的進步,會有一些新的策略出現,或者推陳出新。也就是,好的學習策略一直存在着,關鍵是能否讓孩子用起來,這纔是關鍵因素。心理諮詢師在這方面有着天然的優勢,因爲諮詢最爲重要的療效因子就是專業關係。也就是說,心理諮詢師擅長和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從而影響孩子、改變孩子。這應該是第三個療效因子——老師。     

      最後一個是孩子自身的因素,首先孩子的蓄勢狀態特別重要。也就是孩子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是否渴望解決自身的問題。     

      南隱是一位禪師。一天,一位學者來向他問禪,但自己喋喋不休。南隱則默默無語,以茶相待。他將茶水注入這位客人的杯子,滿了也不停下來,而是繼續往裏面倒。眼睜睜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客人着急地說:“已經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南隱說:“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裏面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成見。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這就是著名的“空杯心態”的禪理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學習新東西、接受新事物,就必須除去自滿自足的心態,敞開心扉,虛懷若谷。 N年前,朋友家一個孩子平時成績不算太好,然而經過考前一段時間的拼搏,竟然考上了二中,超出預期。中考成績出來了,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一下子自信爆棚,覺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就在那個暑假,他媽媽逼着孩子來上我的學習策略課,結果大家可想而知。最有意思的是,高二時,他被二中學霸虐得很慘,他媽媽又過來求助。這孩子竟然忘了兩年前上過我的課,我都驚了。記得央視春晚曾經有句臺詞很火,“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確實是這樣,如果孩子不想學,家長逼着來沒有用。 

      其次,是孩子的執行力。有些孩子學習了趕緊上手,因爲方法對了,成績接着提高,就會進入一個正向循環。也就是,越有執行力的孩子,嚐到甜頭之後越願意使用學習策略。     

      分析到最後,還是發現,除了學習策略、老師這兩個因子之外,說到底還是背後的家庭更重要。無論親子關係也好,學習動機也罷,抑或是執行力,都是家庭在起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