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理解「基礎研究」的價值?

之前分享過《產品經理應該如何理解「平臺經濟」與「工業軟件」?》,提到過過去幾十年國內工業軟件難以發展的原因,最近又被隔離在酒店讀了《科學:無盡的前沿》,對美國二戰後科研體制的頂層設計有了更多理解,對基礎研究的價值與保障落地有了更多理解。本篇探討下對「基礎研究」價值的理解。

美國頂層設計

《科學:無盡的前沿》是二戰後美國科學大拿布什提交給總統的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全文邏輯嚴謹、數據支撐、可落地性強,單從議論文本身價值也非常典型。當時二戰剛剛結束,布什就着二戰中,基礎科學研究支撐了研發出原子彈和雷達對戰爭進程造成巨大影響、研發出青黴素挽救了無數生命、研發出了很多新產品提升了美國的產業競爭力,以證明基礎研究價值巨大,當然這些舉世矚目的成果,也讓美國上下達成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共識。

以上成果研發出來,很多都是基於歐洲培養出的科學家,而美國以吸引人才和應用見長。二戰後的歐洲在廢墟上重建,美國國立正盛,如果想保持和加大美國的競爭力,就需要大力投資基礎研究,從源頭建立競爭優勢。布什提到了繼續在軍事、醫療、工業大力投入基礎科研,並且希望保持長期的投入、給科學家足夠的自主權,並期望最終爲全民帶來福祉。配套的需要培養和選拔適合做科研的人才,並把知識儘可能向大衆公佈,促進成果轉化。

很難想象這一套設計是八十年前在美國就有的,並且成爲美國科學研究的頂層設計,塑造着美國的競爭力。也就不難理解,伊拉克戰爭和俄烏戰爭中,伊拉克和俄羅斯還在延續二戰時鋼鐵洪流的打法,而美國的軍事科技早已經成爲科技戰和信息戰。美國能夠在全方位先進科技潮流中引領全球,靠的並非企業家自發的投資和研發,而是從國家層面投入巨大且延續至今。

卡脖子問題

當時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諸多基礎領域被美國卡脖子,而談到卡脖子,可能大衆就會歸因於某些企業家「技工貿」與「貿工技」的路線選擇問題。這固然是個別企業家當初選擇問題,從更大範圍看,也是當時社會氛圍,以拿來主義和「copy to china」思路導致的選擇。

當年讀研時,學校老師不乏外面開公司接活,移動互聯網興起,便一窩蜂做APP,搞Android和iOS開發日盛。更偏應用導向。而碩博連讀或者讀博選擇的人就少很多,社會氛圍導向就是早日賺錢。

當時國家在基礎研究的投入也比較有限,無法面面巨大,並且基礎研究投入產出具有不確定性大的問題,而中美關係又不如當下有脫鉤成爲主導的問題。

如今的中國投入基礎研究,很像二戰後美國的處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拿來主義已經不可持續,並且積累了一定的資本;相比老牌國家,有在高新領域塑造國家長期競爭力的強大動力。因此不考慮美國高新技術封鎖,國家發展內生動力,也要求更多投入基礎研究,塑造國家長期競爭力。

唯一不同的是,當初二戰後美國足夠強大,歐洲重建,不存在技術封鎖和脫鉤問題;而當前美國看到中國坐二望一自然是動力十足。

《前沿:無盡的前沿》雖然已經發表了80年左右,內容卻很適合當下的中國,堅持基礎研究投入,加大塑造國家硬實力。

企業做基礎研究

《科學:無盡的前沿》探討過工業界企業做基礎研究的問題,提到企業做基礎研究大多會受限於經濟週期、企業效益問題,需要產出即時成果,因此工業界搞基礎研究成功的並不多。

這也可以從過去這些年,各家互聯網公司,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最後都以短期見不到收益,或拆或關閉得到印證。尤其考慮到互聯網行業,過去這些年快速發展,形成的企業文化天然與基礎研究需要長期投入相沖突。

如果不能建立長期投入的機制,無論企業或政府投資,基礎研究都難見成效。布什提到的長期投資和科學家自主決策事實證明,確實是基礎研究所必要的。基礎研究投入產出的不確定性,確實不適合以工業化績效的管理方式做管理,基礎研究需要科學家在好奇心驅動下做長期的投入。

與產品經理的關係

基礎研究成果到廣泛應用,至少需要經歷基礎研究(科學)->技術(能力)->工程(場景)這樣的過程。

以過去十來年兩波浪潮舉例,移動互聯網浪潮是通信基礎研究的進步(科學),能夠支持3G/4G通信的落地,移動互聯網的繁榮成爲了3G/4G發展出的上層應用,最終深刻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工智能革命是深度學習作爲基礎理論的突破(科學),能夠支持深度學習在視覺/語音等落地,並最終引爆人工智能這一波浪潮,爲各行各業帶來生產力上的提升。

對基礎研究的瞭解,可以幫助產品經理形成對未來的判斷,也能夠幫助產品經理理解當下工作的深層邏輯與邊界,更好理解當下的時代和未來的世界的樣子。

關於作者:

小樂帝,一線AI產品經理、簡書科技優秀作者、產品經理讀書會創始人。

「產品經理讀書會」

專注於愛讀書愛思考的產品人提供讀書推薦、產品思考、以書會友的環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