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我心》:爱和音乐渡人到光明的彼岸

这是一部音乐片,因此,从头至尾影片中出现了多段古典音乐的著名曲目,像莫扎特的《小星星》、奥芬巴赫的《康康舞》、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组的前奏曲,等等。如果要从影片所引用的音乐中评选出与影片最合拍、最动人的一个片段,《弦动我心》的观众大概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当小提琴演奏家艾萨克·斯特恩俯下身子呼应纽约东哈林学校小提琴班学生的琴声时,当帕尔曼以乐迷熟悉的坐姿边拉着小提琴边用笑容鼓励着纽约东哈林学校小提琴班的学生时,当彼时年轻得令人嫉妒的约书亚·贝尔使出青春的蛮劲带领纽约东哈林学校小提琴班的学生奋力推进巴赫的作品时,那个瞬间我们已然忘了正在看一部电影,而是错觉自己已在音乐厅里,与一群难得同台演奏同一首歌的音乐家们共度快乐的音乐时光。

但是,电影的镜头摇了起来……镜头一摇,由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罗伯塔就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我们才猛然惊醒:那是电影《弦动我心》的导演韦斯·克雷文为乐迷们安排的音乐盛典!音乐盛典稍纵即逝,固然令人遗憾,然而,看见银幕上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拉起小提琴来竟然让人看不到破绽,激动便又添了几分。明明一点都不懂得如何让一把小提琴演奏出美妙的声音来,一部《弦动我心》又能拍摄多少时间?几个月?一年?哪怕擅长恐怖片的韦斯·克雷文改弦易张地拍起了起文艺片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琢磨如何让一个远离职场已久的中年女性站立起来,但哪怕能用2年就将小提琴拉得那么有模有样,梅丽尔·斯特里普便再一次让她的影迷为之自豪!在这之前,为《走出非洲》的女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说起英语来竟有了北欧口音;为《索菲的抉择》,梅丽尔·斯特里普又让自己的口音带上了浓浓的波兰腔……

所以,我觉得“《弦动我心》的女主角原本属于麦当娜,是因为麦当娜没有档期,这个名叫罗伯塔的角色才给了梅丽尔·斯特里普”云云,只是一个说法。如罗伯塔这样一个能在生活中创造奇迹的女子,唯有屡屡在银幕上创造奇迹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才能胜任。

那么,生活中确有其人的“罗伯塔”究竟创造了什么奇迹?

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弦动我心》,开始于罗伯塔生命旅程中最艰难的时刻:她被她以为会与之相伴一生的丈夫甩了,只好带着两个半大不大的儿子回到娘家舔舐伤口。更要命的是,因为丈夫是个军人,罗伯塔必须随军,她只好放下苦学后拿到的音乐教育学位,一心在家相夫教子。突然之间,丈夫跑了家碎了,得靠自己养活自己和儿子的罗伯塔,还能拾起被搁置了那么久的专业特长吗?罗伯塔没有信心,所以,电话那头传来丈夫的声音时,她会一厢情愿地认为,丈夫回心转意了。

也跟同样酷爱梅丽尔·斯特里普银幕形象的好友讨论过,假如没有布莱恩,罗伯塔还能创造奇迹吗?因为,是布莱恩、罗伯塔的旧时同学,在罗伯塔万念俱灰的时候,把她介绍给了东哈林学校。

可是,假如罗伯塔不拥有她的扮演者梅丽尔·斯特里普所具备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之心,就算布莱恩替她铺平了从家庭主妇到东哈林学校小提琴老师的小道,她不还是东哈林学校校史上的又一颗流星吗?让罗伯塔半途而废的外因,实在太多。

去东哈林学校面试时,罗伯塔就碰了一鼻子灰,校长明白无误地告诉她,一名副课老师只能是“临时工”。假如说,正在绝境中的罗伯塔可以不计较这个,10年以后已经教出一批好学生的她居然还是临时编制的音乐老师,不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10年中的每一天都是罗伯塔离开东哈林学校的日子,何况,还有比她资历深得多的同事常常暗中使绊,让她很受掣肘。

更何况,东哈林地区还是纽约出了名的贫困区。贫民窟里当然也会有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像那个哪怕母亲反对也要跟着他的罗伯塔老师学习小提琴的小男孩。但是,更多的穷人家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上纽约那个区域特有的坏毛病,比如,上课铃早已响过,他们像是看不见早已站在讲台上的罗伯塔老师,也听不到罗伯塔老师的大声吆喝,只管由着自己的性子与身边的同学说着一教室的人都听得见的悄悄话;又比如,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回家以后还能按照罗伯塔老师的要求练琴吗?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十年功”,不练琴,那些孩子怎么可能在影片的尾端随他们的老师一起,站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与那些大师们同台献艺?可见,他们还是像罗伯塔要求的那样学琴和练琴了。那么,罗伯塔用了什么魔法说服孩子们亦步亦趋地跟随她学拉小提琴的?她的课堂教学组织得非常有序,她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特别善于因人而异地帮助每一个孩子与小提琴建立起良善的关系,等等。不过,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亦即,罗伯塔没有因为遭遇婚变而怀疑这个世界上最能春风化雨的魔法,就是没有保留地去爱,爱母亲、爱孩子、爱学生、爱自己的职业,她以音乐为媒用爱渡那么多学生抵达了光明的彼岸,而那一场为留住东哈林学校小提琴课程的筹款音乐会,能于千回百转之后在卡耐基音乐厅如期举行,则是这个世界回馈给罗伯塔的最大善意。

让罗伯塔在音乐中听见善意,哪一首曲子最贴切?电影选择了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718年左右,那是古典音乐史的巴洛克时期,所以这首曲子有着明显的巴洛克曲风,华丽、典雅、精巧。这是一首至今都无出其右的双小提琴协奏曲,所以倍受小提琴家的珍爱。他们结伴演奏这首曲子的时候,通常采用竞奏的形式。所谓竞奏,通常是指主奏乐器与协奏乐队分别对曲目的主题进行陈述和发展,但巴赫的这首曲子是写给双小提琴的,所以,竞奏就于两位主奏小提琴家之间展开。还有什么能比竞奏这一演奏形式更能让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尽兴发挥的?所以,尽管是为一部电影添加一段华彩,伊萨克·斯特恩、帕尔曼和约书亚·贝尔等等一众小提琴演奏家们,跟随天堂里的巴赫,将《弦动我心》想要告诉我们的爱和音乐能渡人到光明的彼岸,烘托至最热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