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不喜歡,都沒關係

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是一名天生佝僂病患者,他畸形、醜陋、瘦小,走到哪兒都不招人喜歡。

有人羞辱他今後只能當個修鞋匠,也有人嘲諷他得不到任何女孩的芳心。

可不管別人如何打擊他,他都不爲所動,而是按部就班地過好自己的生活。最終,他獲得博士學位,成了優秀的醫生,娶回漂亮妻子,擁有了幸福的家庭。

他還基於多年研究,開創“個體心理學”,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他用親身實踐告訴大家:人生最要緊的事,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2015年,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深受他的啓發,共同完成了《被討厭的勇氣》。書中以一位哲人與青年對話的形式,將人際關係中的難題抽絲剝繭,幫無數讀者克服了害怕被人厭惡的心態。

他們認爲:一個人只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就能擺脫他人目光的約束,走出內心迷茫的困境。

害怕被人討厭,是一個人痛苦的根源

阿德勒說: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太關注外界的評價,不惜隱藏鋒芒、磨平棱角,也要套進別人設定的條條框框。

然而,在這世上,無論你多完美,都有人挑三揀四;不管你怎麼做,都有人指指點點。

過度關注他人的目光,只會讓自己畏手畏腳,寸步難行。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人分享了兩位諮詢者的故事。

第一位諮詢者,是患有“臉紅恐懼症”的女學生。自從有了心儀的對象後,原本開朗的她,變得內心敏感、神經緊繃。甚至,她一到人前就抑制不住地臉紅,根本無法正常與他人交流。

礙於這種症狀,她將主動向對方表白的計劃一拖再拖。她還不停地抱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爲這個莫名其妙的恐懼症。”就這樣,她一次次與喜歡的男孩擦肩而過,飽嘗愛而不得的煎熬。

第二位諮詢者,是夢想成爲小說家的年輕人。

他在腦海中構思情節時,總會忍不住聯想到被出版社拒絕、遭身邊人取笑的尷尬場景。因此,他遲遲不敢下筆,沒有完成過一部作品,也從未參加過任何徵文比賽。

他們找到哲人排解困擾,哲人卻說: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女學生其實是害怕被仰慕的人否定、遭受失戀的打擊,才陷入自己營造的臉紅窘境。

年輕人也是擔心得不到外界的認可、直面讀者的差評,才刻意找各種藉口逃避寫作。

他們就像把頭埋在沙子裏的鴕鳥,逃避着幻想出來的異樣目光,也錯過了遇見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

生怕別人說自己一句不好,寧願假裝高冷,獨來獨往;

不敢跟任何人發生衝突,只能壓抑不滿,事事順從;

唯恐面對失敗帶來的非議,選擇收起努力,放棄嘗試。

莫言曾說: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

別人如何看待你,那是別人的事;日子應該怎麼過,則由你自己決定。倘若你非要將別人的想法,放在自己的心上,只會讓自己徒增煩惱、不堪重負。

委屈了自己,未必就能討好到別人

歷史學家許倬雲講過一個故事:有位學生聰明伶俐、品行端正,卻不受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待見。

因爲每次有人跟他討論問題時,他從不反駁或質疑,總會附和道“是是是”。如此一來,他不僅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還給不了對方有效的反饋。

許倬雲對此也很不滿,問這位學生:“爲什麼我話還沒有講完,你就說‘是’?”

學生愣了一下,回答說:“我習慣了。”

他聽後哭笑不得:“你能永遠討好別人嗎?你跟別人說‘是’要有明確的分寸,否則到最後,你討不了好,還會覺得很委屈。”

一次次放棄底線、委曲求全,只會造成自我的貶值,引來旁人的輕視。

我們總以爲,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就能換來皆大歡喜。殊不知,你越是處處妥協,事事退讓,對方就越得寸進尺,步步緊逼。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與哲人對話的青年,訴說了自己的苦惱:

他有一個年長3歲的哥哥,性格乖巧懂事,學習運動樣樣精通。從小到大,父母就更加寵愛哥哥,還經常拿他和哥哥比較,嫌棄他不夠優秀。

爲了討父母的歡心,他放棄了自我,丟掉了喜好,凡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從上什麼興趣班、讀哪所學校,到跟誰交朋友,他全都交由父母做主。

然而,父母將他的百般迎合,都當成了軟弱和無能,還變本加厲地對他指手畫腳。

大學畢業後,父母要求他像哥哥一樣,接手自家的印刷廠。但他不喜歡經商、跑業務,想在學校圖書館當管理員。

他本以爲,自己無數次的討好,或許可以換來父母的一次理解。沒想到,父母一聽就大發雷霆,指責他太過任性,跟他的關係也越來越僵。

總有一些人,費盡心思地取悅全世界,卻唯獨辜負了自己。只可惜衆口難調,不管你怎麼做,都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

所有的故作謙卑、曲意逢迎,終會化成一根根利刺,狠狠紮在你的身上。不要用無數次的折腰、無底線的奉承,去換得對方漠然的低眉和自己滿腹的委屈。與其費力不討好,白白受折磨,不如在短暫的餘生中善待自己。

允許被人討厭,纔是通往幸福的開始

《被討厭的勇氣》裏有一段話,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着,但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往往就是被別人討厭。當你不由旁人定義、堅持忠於自我,或許會招來外界的不解、責備和厭惡。

可是,缺乏被喜歡的能力,未必會過得很糟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則往往能活得更充實快樂。

北大才女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上爆紅後,經常會看到很多負面評論。

但面對詆譭和謾罵,她從沒想過退縮,依舊活躍在自己熱愛的舞臺上。她還直截了當地反擊:“我想對那些不喜歡我的人說一句,我也不喜歡你。”

人際關係如同難解的謎題,你好與不好是一回事,被人喜不喜歡又是另一回事。就算入不了別人的眼,也不妨礙你走好自己的路。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中所說: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

你的人生不需要別人來買單,自然也不需要看着別人的臉色而活。刻意討好別人,只會折損自我的尊嚴;勇敢追隨內心,才能活得瀟灑而從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