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的幸与不幸

文人生活在宋朝是幸运的,而武将生活在宋朝却很是不幸。因为重文抑武是两宋的基本治国理念。而这一理念的形成和继承,主要是源于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原是后周皇帝柴荣手下的大将,柴荣英年早逝,继位的是他的孩子,只有几岁,朝政不稳。有人策划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迫”当了皇帝。自己的位置是夺来的,自然也会防着位置被他人所夺,而最有可能夺取自己位置的正是那些能征善战手握重兵的将领,于是他一直对武将们极为防范。在灭降各个政权江山趋于稳固之时,他来了一招“杯酒释兵权”,把那些久经沙场身居高位,在部队影响力极大的将领们全部免除军权,让他们解甲归田安享幸福生活。从此开启了文人集团治国时代,而且重文抑武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被赵氏家族代代相传。

文人受到赵家最好的政治善待。放眼整个宋朝,还真没有什么文人被处以极刑的。武将可就不怎么被待见了。一直被防范压制,到达不了政权的核心处。像岳飞那样为国家收拾了破碎山河立下不朽功业的英雄,不仅未得善待,还背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坏了性命。将军们得不到信任重用,还经常被随意调换,乃至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如此一来,确实没人造得了反,但打起仗来,一败涂地就是必然的结局了,所以两宋历时两百多年,对外作战胜少败多,著名的将领少之又少。

在寥若星辰的两宋名将中,狄青绝对是一颗耀眼的将星。这个出身寒门的天才将领,一度做到了枢密使,也就是国家军事部门的最高长官,这在两宋时期是个异数。因为宋朝的枢密使一职从来都是由文官集团的人担任,绝不会任由军队武将掌握。而狄青居然破例被朝廷重用为枢密使,手握掌管调度全国兵马的大权,可见宋仁宗对狄青的信任与厚爱。

狄青也确实当得起宋仁宗的青睐和拔擢。狄青十几岁时因犯事遭逮捕入狱,被刺配充军,脸上从此留下疤痕,后被称为“涅面将军”便源于此。狄青精于骑射,富有胆略,作战勇敢,而又长于计谋,所以屡立战功。冲锋陷阵时,他总是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如天神一般,所向披靡,无人敢挡。尹洙出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时,曾与他谈论军事,对他极为欣赏,并将他推荐给经略使韩琦、范仲淹,许他为良将之材。二人考较狄青后,认为他确实是个奇才,对他厚礼相待。范仲淹劝他读《左氏春秋》,并说道:“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从此折节读书,深通兵法,更加英勇善战。

因为得到众位军中高层的赏识,狄青一路快速晋升,并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对他大加赞赏,不吝奖拔。狄青也很争气,在对夏用兵作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从无败绩,还轻松平息了广原州蛮侬智高叛乱。宋仁宗索性将军中最高职位枢密使一职赏给了狄青,这可是有宋以来的破例之举,也违背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理念。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抵制,甚至当时赞赏他的人也开始排挤打压他。宋仁宗虽然很爱护他,但架不住众人的集体反对,最后只好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知陈州。未几,狄青便郁郁而终。

据冯梦龙《智囊》载:狄青担任枢密使时,自恃功勋卓著,傲慢不驯,偏袒手下。当时文彦博为相,建议宋仁宗外放狄青为节度使,让他离开朝廷。宋仁宗为狄青辩护,并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冷冷地说道:“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宋仁宗听了默然无语。只好免去狄青枢密使的职务。

狄青不知就里,还想为自己辩白。文彦博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免职没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怀疑你罢了。”狄青吓得倒吸凉气,脊背直冒汗。狄青到任后,宋仁宗每个月都派使者去慰问两次,这让狄青惊疑不定。结果不到半年,就在忧惧抑郁中生病去世了。

有人说狄青之死,乃文彦博之谋。确实,文彦博那句话实在是太锐利了,戳中了宋仁宗的死穴,让他不得不从自身的利益赵家的江山重新考量。狄青乃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武将,而武将最易成为祸乱之源。即便是宋仁宗再欣赏狄青,毕竟不能拿天下作赌。所以牺牲狄青就是必然之举了。武将如狄青,在宋朝已经到达了巅峰,荣宠得无以复加了。其悲剧性的结局,其实是一个时代武将整体命运的缩影。生为武将,活在宋朝,实在是有些不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