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薰染出,无人不着色——读梁晓声的《人世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以托翁的名言开篇,并以之观照梁晓声老师所写的150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是有很高的涵括性的。之所以这样说,源于梁老师的鸿篇巨著没有把视角聚焦到专业领域,不是观照术业有专攻的专业群体,而是以在“人世间”跋涉者的角色客观平时地审视在“人世间”生活的普通人。从地域上看,作品以东三省的A城为中心作为叙述故事、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以之为原点辐射到北京、贵州、四川、美国、法国;从故事截取历史切片看,作品时空的跨度比较大,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直至当下,带有现当代史诗的性质;从作品描写的人物看,有开国上将,有为了争得解放而不计生死的革命军人,有通过自己努力从农村走向仕途或高校讲台的知识分子,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正是时间跨度之大、地域之广,描绘人物的群体涉及之多,品读作品,在梁老师的“人世间”语境中徜徉,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学所描绘的世界与现世世界的暗合,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际在现实世界普罗大众身上都能够找到或多或少的征候,他们生活与人生遭遇的爱恨情愁在现实生活中普罗大众身上都能够看到程度不同的投射。

幸福是什么?关于这个命题,时代地域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投注的价值期许不同,自然就有了不一样的标准。但是,有一点毋容置疑,只要生命主体发自内心地认为是幸福,必然让自己的身心倍感愉悦舒畅?不幸是什么?对于这个普罗大众不愿意面对和接受的,但又无法绕开的人生体验,与幸福一样,也同样表现出不愿意的特质,但都要共同的属性,即都让人悲戚扼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幸福与不幸,通过文学的书写表现出来的特质因用语的不同,各自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而读者通过文字的品读从中间咀嚼出来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而不幸与幸福落地到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在不同阶层身上表现出的式样就有了繁盛与多彩之色。不论是文学的书写,还是生活的真实演绎,不幸与幸福与每个人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至于程度的深浅,对个体生命造成的灼伤力有多大,更多取决于承受主体的心性和胸襟。而在梁老师的“人世间”世界里,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舔舐着幸福和不幸,并用自己的方式享受或抵御着。也正是如此,当我们在“人世间”的世界里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感受其间人物的命运时,不是产生一种疏离感,而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共生共鸣感。

生活在A城的老一代,他们饱经战争之苦。作品中描绘的老一代人,从社会阶层上看,有生活在富贵区的,为打江山流过血、淌过汗的功臣;有世代生活在共乐区的普通市民;有各类工厂的工人。尽管所处的阶层不同,但是在十年动乱中,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般谨小慎微地生活着。对他们来说,自然的灾害、物质生活的穷困,他们还能够凭借自己的韧劲与勤劳节衣缩食勉强度过,最让他们无法承受的是说话的限制和无休止的揭发批斗。曲老太太两口、金老太太和蔡晓光的父辈等是为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解放后,他们因做出贡献国家给予一定的安排。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也以军人的高标要求自己。可是,只是因为做事表现出军人的刚正不阿与雷厉风行,无形之中得罪一些人。在黑白颠倒、指鹿为马的社会生态下,他们首当其冲地成为被打压的对象。虽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被游街批斗,但是为了自保说违心地话、做违心的事对于军人出身的他们来说是一种变相的身心摧残。身为军人,在枪林弹雨中他们舍生忘死,和平建设时期,他们想以军人的雷厉风行投身到国家建设之中。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已经遍体鳞伤,伤痕累累的身体急需修复和治疗。可是指鹿为马的世风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打江山时,他们是功臣;建设时期,他们想发挥一份光与热。但是,现实却残忍地拒绝了他们。随着形势的好转,他们得到了公平的对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不过,对他们来说,国家的贫穷、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始终无法真正安享晚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认为自成为一名军人,就是国家的人,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与自己休戚相关。正是如此,他们还没有荣休时,在工作岗位上仍然保持一身的正气,会以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战争的洗礼,生活在国家和民族解放的环境中,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就是老一代人的宿命。

因为经历硝烟的薰染,革命军人看社会、思考问题所站的立场与高度与社会在社会底层的人不一样。A城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贫穷与艰难与他们形影不离。在他们的思想中关心的主要问题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就是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是这么简单的希望在旧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翻身得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们似乎看到了希望。可是,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一下子把他们渺茫的希望撕扯的面目全非周志刚夫妇、乔春燕的父母、曹德宝的父母、肖国庆的父母等老一代A城人,他们见证了江山易帜,感受到翻身解放的幸福。可是,生活的窘迫让他们对未来依然充满恓惶。因为是农人的后代,他们只能以勤劳能干与贫困作斗争。不论是生活在共乐区光字片,还是生活在光华区,尽管姓氏不同,但都有共同的名字——穷苦人。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每一个家庭都时刻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对他们来说,入不敷出,生活举步维艰不是因为自己的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而是国家刚刚从战争的泥淖中挣扎出来,一穷二白、物质的匮乏,加上自然灾害,他们即使再勤劳也无力回天。居住条件的脏乱差、一日三餐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孩子上学就业成家......尽管不是全部集中到一家,但是每一个家庭都面临这样和那样的困境。在旧社会他们受尽了屈辱,喜迎新社会,他们满怀喜悦地拥抱时代,期盼新生活。可是,诡谲云涌的政治风暴,让他们对未来所有的期许都变得杳无踪迹。面对生活,他们必须要咬紧牙关,负重前行。

对于老一辈遭受的磨难与煎熬,生活在A城的中生代是没有切肤之感的。尽管饥饿时时发生,但孩子毕竟最容易忘记不愉快的事情,因为在他们懵懂的思维里,快乐是随处可寻,而且苦中作乐。因为忘情与投入,自然就忘记了痛苦。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无忧无虑的日子也与他们渐行渐远。对于自己的未来,每个人都无法预知。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过好眼前的生活。当然,由于家境不同,父母的眼光不同,父母为孩子成长与发展设计的蓝图不同,同样出生在A城的年轻人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走向了不同的命途,人生画卷呈现出冷暖明暗的画风。这些正是他们经受生活洗礼留下的痕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