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威:什麼是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 ——學習筆記

厲行威什麼是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

(本文已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上旬)2022年第10期)

——學習筆記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對語文教學“真實情境”的認知差誤

早在2019年,王寧老師就指出:“我們在跟老師的交流過程中,發現老師對 ‘真實情境’有兩種誤解:第一,在外化的環境裏去佈置,甚至離開教室去尋覓。……第二種誤解,認爲真實情境是老師事先安排的,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和被賜予的享有者。”[1]其一,教師是把“真實情境”理解爲參照現實的自然、社會、生活而具有同一性或復現性的場景。換言之,廣大教師和研究者往往把“真實情境”理解爲是與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社會、生活相同、相似或攝影式複製的場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這樣理解的。我們理解的“真實”以爲就是還原現實,我們把學生帶出去,或引領學生參與現實實踐生活。這樣,安全、課時等條件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於是我們就認爲無法做到營造“真實情境”其二,認爲“真實情境”是教師預先設計而固定不變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依然有一些教師把“情境”僅僅理解爲在教學某個環節運用諸如故事、音樂、視頻等所營造出來的激發學生興趣或吸引學生注意的某種氛圍情調,而無法認識到課堂教學的“真實情境”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不斷生成和創造的。上課時,我們總是想營造氛圍,也許連“情境”二字都是沒概念的。音樂、視頻、講故事我們都認爲是活躍課堂氣氛,只爲激發學生興趣。至於是固定的還是不斷變化的,可能我們只存在於潛意識裏。可見,我們的理論知識有多鄙陋。     

王寧老師指出的誤解情況,當下依然充斥教學實踐乃至諸多研究成果中。比如,發表於2022年1月的《任務羣教學要處理好幾個關係》在“情境設置的有與無”部分,依然把對“真實情境”的理解窄化爲“學校文學社即將組織遊覽等,需要拍攝視頻(寫腳本)”“校報編輯部即將組織品讀經典等活動,需要徵集稿件(寫鑑賞)”之類的學生“親身參與”的社會生活情境。[2]這種把“真實情境”僅僅理解爲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生活場景的情況處處可見。不僅僅是一線教師,很多研究人員和大學教授也有誤解或理解不準確、不全面、不到位的情況。比如《“語境”和“情境”——兼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情景化教學思想》一文中說:“‘真實’強調的是語文教學情境要緊貼生活。……培養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的教學情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即根據教學需要人爲加工創設的典型情境,也即‘藝術的真實’)。”[3]其中,“虛擬”的意思就是對“現實社會生活”場景的模擬。可見,該作者對“真實情境”的理解也是指現實生活及其復現。綜觀全文,作者對“2017年版課標”中提到的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學科認知情境也缺乏準確到位、深入透徹的理解。  

甚至課標組成員,對“真實情境”的理解也是“離開教室和教學去尋覓”。比如《七問語文大單元》一文中說:“根據我的理解,單元語文學習情境,可以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當下的生活,從‘個人生活、公共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日常生活、文學文化生活、跨學科學習’等不同角度考慮創設。”後文還舉了“爲費孝通紀念館做《鄉土中國》展板”的具體情境設計實例。[4]凡此種種,可以看出研究者對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這一核心概念的認知差誤之大之廣。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什麼是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

課標組成員楊向東說:“所謂真實情境,其本質是心理意義上的,是指那些貼近學生既有經驗且符合其當下興趣的特定環境。”[5]這一論斷告訴我們,“真實情境”是針對學生尤其是學生心理而言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貼合學生經驗、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活動意義和價值的“特定環境”。也就是說,這一“特定環境”的“真實性”,不是針對現實生活而言,而是針對學生心理而言,“真實”與否的標準不是看是否與現實生活一致,而是看是否貼合學生心理與經驗。

這樣的解釋淺顯易懂,它的服務對象依然是學生,它的“真實性”非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性,可與文學作品的“真實性”類比來理解,要貼合學生的心理與經驗。  

課標組成員王雲峯認爲:“語文學習情境既要包含語言學習的材料和範例(主要是文本)、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則(即必要的語言運用原理和聽說讀寫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聯繫的、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有變化的語言運用情境。”[6]這一說法告訴我們:情境遠不止於外部現實和“外在真實”,語文學習資源、歷史文化背景都屬於情境範疇;情境不是固定的,而是變化的。

對“真實情境”闡述得最爲明白透徹、系統全面的應該是課標組組長王寧老師。我們很有必要重溫她的兩段話:

語文課的真實情境是什麼?指課程對學生的真實性,第一就是文本是適切的,思路是可行的,是能夠入腦入心的。不是讓學生去“隔岸觀火”,不是學生對於一些文化知識、技巧的被迫裝卸,這都不是真實情境。情境存留在語境之中,情境存留在思想接受的過程中,情境是師生共同營造的。因此,一個情境是否真實,它的真實度如何,就要看整個設計是不是真正能夠讓學生從所思所想出發,以能思能想爲起點,做到應思應想的能思能想,學生能走得好,就是情境選得好,營造得好。……所謂真實是對學生的真實。[7]

其次,是“真實情境”。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繼續學習和今後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們聯想,啓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我把這個真實情境概括爲:從所思所想出發,以能思能想啓迪,嚮應思應想前進。也就是說,從學生現有的基礎出發,充分調動他們現有的體驗,引起他們的聯想,激發他們的思考,在思考中,積累語文知識,豐富人文體驗。這樣的課堂中的語境稱爲“情境”,所有的體驗、思考都來自於學生,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脫離所思所想,遠離能思能想,何談“真實”?不過是老師或教材編寫人員的一廂情願。而達不到應思應想,學生學完了還在原地,又何談學習?[8]     

在這兩段文字中,王寧老師對“真實情境”有明確、系統的闡述,值得我們分析、揣摩、領悟。什麼是語文教學的“真實情境”?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由於“情境”概念本身的包孕性,以下四個方面是相對區分的。     

1.情境範疇包含廣闊,情境創設資源豐富

何爲“情境”?作爲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學習任務羣是整合學習情境、內容、方法、資源的結果,統編版語文教材“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中也有很多情境的創設。情境主要是被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看作“情境教學法”範疇中的一個概念。情境創設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而言,即“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這一“語境”外延廣泛,既包含上下文等內部語境,也包含教學資源、方法、手段、交際場景、社會時代、歷史文化等外部語境,而這些與教學目標、主題相關的元素都可成爲情境創設的資源。 

2.真實情境是在師生互動中生成的

什麼是“真實情境”?“真實”與否的參照系不是自然、社會、生活,不是相對於學生置身的外部環境而言,而是相對於學生和學生學習而言的。也就是說,其參照系是學生學習的心理體驗和思想感情,即“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情境”能“引起他們聯想,啓發他們往下思考”,使其在此過程中獲得語文素養的提升,達成素養目標。換句話說,能引發學生的聯想,啓發他們的思考,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語境元素,就是“真實情境”如此“真實情境”,那優秀的課堂上無處不在。例如:一片楓樹葉引發學生的討論;一張蟬的圖片引發學生的聯想;老師的一個提問出發學生的思考;同學的一個回答引發一場辯論......如此,“真實情境”不再神祕,不管我們懂與不懂這個概念,我們一直在追求它的路上因此,“真實情境”不止於某一環節教師的一種預設,而是貫穿學習的全過程,是預設與生成,即“師生互動中形成”的自然而然的教學結果與教學推進過程。“這裏的任務情境不是教學中的一個導入環節,或通過‘講個故事’將學科知識進行所謂學生本位的庸俗化處理,而是結合學習的主題,將整個學習內容、學習進程都置於情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綜合性、開放性和挑戰性。”[9]從這個層面來講,“對話課堂”中能引發學生聯想、啓發學生思考的生成性內容無一不是教學的“真實情境”。這與“啓發式”教學不是同理論的嗎?爲何一定要設一個專有名詞,弄得人似懂非懂      

3.真實情境普遍存在且與學習方式緊密聯繫     

語文教學的情境範疇廣闊,“情境”隨時存在。“情境”的“真實”是相對於“虛假”而言的,“虛假”的教學情境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助於甚至破壞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比如,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也是一種“情境”,但這種“情境”對學生而言是“虛假”的,對他們的學習不僅沒有幫助甚至具有破壞作用。正因“情境”的普遍存在,所以“情境”又與學習方式緊密相連,我們需要通過創設“真實情境”來轉變以往講解分析、文本爲綱、知識爲綱、技術主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之中、在任務引領之下,自己去閱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在語文實踐中積累言語經驗,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4.真實情境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且致力於素養培育     

王寧老師所謂“從所思所想出發,以能思能想啓迪,嚮應思應想前進”,都是基於學生學習的言說,進一步表明了“真實情境”創設的起點和旨歸都是學生,即基於學生,爲了學生。“從所思所想出發”,意思是情境創設先要分析學情,釐清學生現有的學習經驗、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嚮應思應想前進”,意思是本堂課或本單元(學段)教學應該達成的預期目標即學生學習之後在語文核心素養方面發展的預期結果。那麼,兩者之間會有一個落差,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來盡力消弭這一落差。在這個消弭落差、向目標靠近的過程中,作爲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指導者、促進者的教師該怎麼做,做什麼?“以能思能想啓迪”,即在學生自主學習遇到困難時,啓發點撥,搭建支架和階梯,或“拉”或“推”,或“扶”或“放”,“扶放有度”,引領、協助學生走過這一落差過程,幫助他們向學習目標邁進。這不就是以學生爲中心,以學生爲出發點,以學生的現有經驗水平爲基礎,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跳起來摘桃子”?這是教師功用和智慧的體現,也是創設真實情境的目的和旨歸。

總之,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真實情境”不只是某個環節的機械預設,不只是把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都拉回現實生活,從而導致語文教學豐厚內涵的窄化和淺化。“真實情境”的創設就是根據課標、依託教材、針對學情,爲學生的聯想、思考和實現學習目標適時提供各種幫助,從而體現教師作爲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智慧。概言之,我們要認真領會王寧老師的闡述:所謂“真實”是對學生的“真實”;所謂“真實情境”是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價值和意義的情境”,是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聯想”,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有利於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教學語境;“怎樣提高情境的真實性,關係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靈魂”。



2022.12.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