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出自《道德经》第01章,意思是:保持无欲,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奇妙;保持贪欲,就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用途。

01-4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出自《道德经》第01章,意思是:保持无欲,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奇妙;保持贪欲,就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用途。

欲望是出自主观的渴望,贪图和追求。没有欲望,就能看到事物的客观情况,可以发现奇异之处和玄妙之点,就会感叹大道的神秘,自然的精彩。心怀欲望,就会发现事物的利害,好坏和优劣,就会注重事物的价值,意义和作用。

客观事物没有是非对错,自然现象没有利害祸福。但人心叵测,情感丰富。通常用是非对错衡量,用好歹利害判断。如果克制欲望,去除观念,人们通常可以看到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神工鬼斧;如果心欲念贪,人们通常密切注意事物的功能属性和作用意义。智者观看事物的玄机和奇妙,试图洞察事物的原理和本质;所以,必须保持无欲和不贪。凡人寻找事物的用途和价值,通常注重是非和利害;所以,经常带有贪欲和追求。置身度外,可以观察事物的美妙,奇妙和玄妙,洞察其中的原理,原因和原则;提升自己的认知,理解和学习水平。设身处地,可以判断事物的是非,对错和优劣,划清其中的利害,好坏和祸福;做好自己的应对,筹划和准备。

例如:研究历史,其一可以置身度外,不设观念和立场,纯粹研究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转折演变,环境条件,探索事物发展的道理,情节演变的过程和造成结果的关键;欣赏其中的玄机,感叹其中的无奈,同情人物的命运,属于理性思维。其二,可以置身局中,设定观点和立场,判断人物和事件的是非对错,作用意义,得失利害;断定忠奸,善恶和进退,设立榜样,教训和典范;证明自己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属于感性思维。有此分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主观主义,前者形成历史的科学理论,逐步完善和成熟;后者形成历史故事,反复树立和打倒。

常无欲就是坚守客观,秉持理性,尊道积德,无为不私;循规蹈矩,顺其自然。常有欲就是坚持主观,秉持感性,纵欲豪情,有无自私,无法无天,逆势而动。无欲者随机而动,凭力而为,信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欲者积极主动,随心所欲,信奉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