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不同,不過是生命狀態的不同

培根說:“讀書是爲了思考和平衡,不是爲了輕視和盲從。”

也有人說,閱讀是最好的獨處。閱讀並不是爲了去認知某個作者的世界,而是通過閱讀認知自己的世界。

我喜歡閱讀,更喜歡純粹的自由的閱讀,很願意成爲伍爾夫說的“普通讀者”,回憶自己的閱讀史,最初的閱讀源於自然生長的個人興趣,遠離與自己內心共鳴無關的東西,或許不夠洞見,但那是經過思考後所發出的最真摯的聲音。

讀書的珍貴之處,或許就在於在閱讀過程中書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思維,產生思考,這是其他的任何消遣都無法達到的意義。

培根說:“讀書就是將別人的思想變成一塊塊石頭,然後建築起自己的思想殿堂。”讀的書越多,思想殿堂就會築得越高,眼前的風景也就愈發迷人。

最近在讀張德芬的《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其實愛與孤獨就是一體的兩面,這就是二元對立的世界,要能夠感受到酸甜苦辣的滋味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對比性。

張德芬的書好像一直都是在講“自己”這個概念,強調了我們自己是最重要的,我們自己其實是世界的中心。可是很多人以自己爲中心去看外面的世界,他們把注意力完全放到外面世界了,總是想要抓取東西,從外面獲得認可、認同、讚賞,然後共鳴。你越走會發現,其實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你自己的。

如果只把眼光向外,不停地在外追逐,即使看書都是爲了要講給別人聽,說看了這本書,有什麼東西可以跟你炫耀,而不是說看了這本書,得到什麼,自己把它內化了、消化了、吸收了之後,把它運用在我的日常生活當中,然後讓自己變成一個更篤定、更歸於中心、更有自我感的一個人。

海靈格老師說的一句話:“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越是用各種方式去抓取外在的認同、注意力來證明自己越好,其實這個人顯得越虛,其實離自己中心點是越遠的,越來越會感到孤獨。

今日樊登讀書關鍵詞:生命覺知。

生命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覺知。我們要發掘自己的“覺知性”,我們纔會有更好的負熵,用更好的一些東西去武裝自己。

你愛不愛我,我都愛你;你需不需要我,我都存在。我們就需要這樣的堅定和執著。你決定有,於是就有。人與人的不同,不過是生命狀態的不同。你有了光,於是世界就有了光。

你的光在哪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