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活成別人的開心果,卻做不了自己的守護神

“外向”這個詞最早是由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來的,他在1921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心理類型學》中提出“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他認爲,“內向”的人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從獨處中獲取能量,因此他們更喜歡安靜;“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他們從社交中獲取能量,因此他們大多開朗活潑,喜愛社交。

在社會發展中,“內向”和“外向”更多地被用來描述人的性格特徵。當我們說起一個人很“外向”的時候,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那個人大庭廣衆下談笑風生的畫面;反之,當我們說及一個人“內向”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給他貼上“木納”、“不善言辭”、“孤僻”“難處”等一系列負面標籤。

內向性格的人,可以說從小就不討父母的歡心。比如姐妹倆,一個開朗嘴甜,一個木納呆板,作爲父母的你肯定偏向前者。

進了學校,也是如此,學校也是一個小團體。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不斷地與同學老師進行溝通鏈接,外向性格者更容易被接受。

內向性格者,彷彿被邊緣化了。在家裏被父母嫌棄,在學校裏也少有人搭理,自身更不會主動跨出那道心理屏障。

久而久之,越發沉默。每天死氣沉沉說不了幾句話,心裏憋屈焦慮,兼而卑微不自信甚至抑鬱。

其實,內向的人,都很敏感。很會察言觀色,人家一個細微的臉部表情,他都能第一時間感知到。一絲微笑就能讓他欣喜若狂,一句重音就能讓他滿腹糾結,從而開始自我懷疑。

因爲覺得“我不好”“我不應該這樣”,“內向的人”開始尋求改變。他們努力去迎合別人,對別人的無理要求也從不拒絕,他們苟成了“老好人”模式。

他們不顧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開始扮演“外向”時,“假性外向”便有了真實的演繹空間。

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內向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場合扮演“外向”之餘,不要否認自己的內心。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裏,每天給自己留出獨處的時間,利用自身的優勢創造價值。

不要試圖去改變性格,選擇符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發自內心肯定自己的價值,古今多少內向者,凡.高、埃略特、貝多芬、愛因斯坦。內向者不是不夠好,而是好得與衆不同。

當全世界都在爲“外向”歡呼吶喊時,我們可以淡定地迴應:內向,沒什麼不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