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乡村学校缺乏坚守,那留守儿童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和一位优秀的大学生聊天,有感于乡村学校成为个别人谋取利益的跳板,比如一定期限的支教就可以保研、或者参评职称,还可以收获一段吃苦耐劳的履历,然而能够甘愿留下来的却是寥寥无几。

殊不知,当时分别时那些难舍难分的师生情谊,也会在漫无边际的等待中封闭一段真诚的过往,天生要强的孩子们在不同教学模式的碰撞下,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再轻易吐露心声。

如果真的热爱乡村教育,那为何不能多呆一段时间,给留守儿童更多展望未来的机会,这些新颖、别致的视角,在乡村学校变得独树一帜,在很多学生眼中,或许拥有城市生活经历的老师就是他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闭塞的交通条件,艰苦的生存环境,这些会让很多人知难而退,然而农村人祖祖辈辈的根儿就在这儿,他们当中不乏激昂斗志,可最终却选择偏于一隅,苟且于山野。真正的伟大,是原本有更好的选择,但哪怕位卑言轻也要为这个时代努力奉献青春。

只要有感于乡村孩子清澈的眼眸,便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过得体面,在理想与博爱面前时,尽管那些外在的诱惑、那些耳边的轻蔑时常困扰难眠。但只要有心,其实每天都会被孩子们的青涩与单纯所打动。可能不过一两句话的善意,就能在他们心中留下长久的温暖。

乡村学校需要的是一批无私忘我、敬业奉献的大无畏精神践行者,他们远离了家庭,舍弃了功名利禄,甚至赌上了自己的前途,潜藏几近痛苦的委屈与不堪,只为从所有质疑的声音中听到哪怕一两声的赞颂。

生命有时就应该有这份倔强,这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这个世界上尚有一方需要关注的角落。这些年,优秀青年教师谋取个人前程本无可厚非,但有没有想过倘若继续留下,会不会给这些或许并不耀眼的农村留守孩子别样丰富的少年时光。

如果没有人坚守在这里,贫瘠的土地上还会不会有勤劳的身影,四处流浪那不是家,人丁兴旺、阖家欢乐那才是家国幸事;如果乡村缺乏一座像样的文化高地,那么农村人质朴的秉性会不会被粗鄙、暴躁等不良情绪入侵?

哪怕只有一两名学生在改变,就是一个个家庭的涅槃重生。谁说活着就只能继承贫困的体态,为何不能分担着乡村复兴、乃至国家振兴的脊梁?

为什么农村学校依然存在?是因为还有很多家庭不能紧跟城市发展的节奏,也或是因为他们的家境不足以支撑外出求学,还有另一种可能是逐渐荒凉的村庄,家里有孩子就有了好好活着的动力。

我想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得上大学,但分数并不会是衡量一段精彩人生的唯一标准,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去展现自我,但需要我们留下来带领他们去寻找、去探索,去不断提升敢于尝试的信心。

尽管这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决定,但有幸见证那一亩三分地可以种出整个春季,那将是多么迷人、多么荣幸的创举。每个孩子都不该被辜负,哪怕未曾受到岁月的格外青睐。

人的一生总要有些傻气,不为追名逐利,只想让自己的内心安宁,让所见的困苦得到一丝宽慰,也为让那些善良而努力的偏远少年不会被抛弃,进一步享受公平教育的福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