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得明白》有感

《活得明白》,是我繼《父親》、《母親》之後讀的第三本梁曉聲的書。怎麼說呢?讀這本書,沒有我讀前兩本書那樣酣暢,究其原因,我想有兩點吧。一是這本書更多地是關於作者地思考,而問題一旦上升到思考層次,那麼書讀起來也不那麼順暢了。二是作者所記錄之事,多是他那個時代發生的事,這對於我這個沒有經歷過那些事的90後來說,理解起來或許是稍有難度的。

閒話少說,回到《活得明白》這本書的內容上來。是啊,活得明白,誰真的能夠活得明白呢?我想,作者從自己衆多的文字中選出了這本《活得明白》,也是試圖努力使自己活得明白吧。

《活得明白》從組成結構上來說,分成了四部分。一是美得剛好,二是何以善良,三是生死疲勞,四是浮世遠觀。

一、美得剛好

美得剛好,對於這個命名,我起初是有疑問的,因爲這部分的內容裏,主要寫的是與作者有關的那些事情,諸如寫作、文學、唐詩宋詞、讀書、電影等等。是啊,這到底美在哪裏?一個人將他的經歷或想法寫出來就美了嗎?顯然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作者這樣安排必有深意,只怪我捉摸不透他的心思了,但是我還是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寫作、文學、唐詩宋詞和讀書等等這些事情,都在一定的時期內給作者帶來了心靈上的滿足或者觸動,所以在作者看來,它們是美的,它們美得剛好。

而如果跳出書籍之外呢?我們每個人其實不都有讓自己內心歡喜的人或事嗎?它們於我們而言,不是也美得剛好嗎?當然,以上觀點或許也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

二、何以善良

何以善良,這個主題是比較容易把握的,那就是善良。在這部分裏面,我深深地喜歡着一些人。

我喜歡《丟失的香柚》裏的那個大姐,她自己雖然身處‘黑wu類’的困境,卻還願意掏出自己僅剩的五元錢幫助“我”回家。

我喜歡《王媽媽印象》裏的王媽媽,她本可以隨着兒子一起享清福,但是她卻惦記着老家那不到一畝的茶秧,只是讀完文章後我覺得,她真正惦記的或許是那些貧窮的人家,否則她也不會時常給他們送錢。

我喜歡《清名》裏的那個徐阿婆,她即使八十三歲了,而且罹患癌症,可是仍然堅持去採茶,只爲還清那筆錢。那筆錢是一副縣長認養她之後支助給她的,可是副縣長最後犯了事被判了刑。徐阿婆知道後,感到自己的名譽也收到了玷污,於是大病了一場。病好之後,她就去採茶了,即使衆人勸住她也不爲所動,只爲還清那筆錢。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幹,不可以濁……”

是啊,我想,這個世界上正是因爲有像她們那樣善良的人兒,我的心靈才得以滋養,我們的世界才更加美好吧。

三、生死疲勞

生死疲勞這部分寫的是什麼?我只能說我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頭腦了。所以,對於這部分,我只能憑感覺胡謅了。

於我而言,這一部分其實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我們爲生活所奔波時,不要忘記了思考,否則我們永遠會被困在生活的牢籠中而無法脫身,那樣就真正是因爲生活而生死疲勞了。相反的,在爲生活奔波的路上學會思考的話,不說我們立刻能跳出生活加諸於我們的生死疲勞,但是至少可能會在那某一個瞬間,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繼而懷着更加積極的心態去生活。

四、浮世遠觀

浮世遠觀這一部分,主要是作者論述一些話題,諸如貴賤、貧富、民主、權利、稅和大學等等。其中,有很多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比如《貴賤論》中說:權貴相對於貧“賤”應貴在責任和使命。富貴相對於貧“賤”應貴在同情和仁愛。用現在通俗的話說,當官的對窮人要有一種責任和使命,有錢的對窮人要有同情和仁愛。

又如《貧富論》中說:我承認財富可以使人生變得舒服,但絕不認爲財富可以使人生變得優良。的確,富貴不等於高貴,貧賤不等於卑賤,但是貧賤絕不妨礙一個人做一個高貴的人。

在《論大學》中,作者用兩句話道破了大學教育的本質,一是大學最是一個重視穩定的價值取向的地方。二是大學似乎同時也應該是固守人文理念的地方。我想,若是仔細追究一些大學生悲劇背後的原因,估計都會死在這兩條規律裏面吧。

而關於權利,作者用到了“權利的美學”一詞,我感覺這個詞給了我很大啓發,那就是無論什麼東西,只要我們運用得當,能讓人感覺到內心的溫暖,那麼它們都是具有美學價值的。比如我們避之不及的垃圾,三毛可是會時常光顧它們的,我想要是三毛聽說過“權利的美學”一詞,她會不會有模有樣地模仿着說“垃圾的美學”呢?

亂七八糟說了一大堆,可是到底什麼是活得明白呢?我想,還是借用《活得明白》封面上的一句話:活得明白,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所以,將我們眼前的生活過好,或許就是我們最大的明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